距离地球254亿公里,旅行者1号飞为什么还能和地球通讯?

宇宙观察说 2025-04-23 02:47:12

旅行者1号是人类最遥远的探测器,自1977年9月5日发射,历经47年飞至距地球约254亿公里,它早已穿越日球层顶进入星际空间,却依然能与地球保持通讯,发送珍贵的星际介质数据。

旅行者1号的通讯依赖其高增益天线(直径3.7米)和两台无线电发射机:X波段(8.4 GHz,主发射机)和S波段(2.3 GHz,备用),X波段发射功率仅23瓦,相当于一个冰箱灯泡,但通过高增益天线聚焦,信号以窄波束(约0.5度)射向地球,这种聚焦极大提高了信号强度,类似手电筒的光束比散光更远。

信号从254亿公里外传回地球需约23小时(单程),往返近46小时。信号强度衰减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到达地球时仅剩约10⁻¹⁶瓦,远低于背景噪声。

NASA的深空网络(DSN)由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70米和34米巨型天线组成,负责接收这微弱信号,DSN使用超低温接收器(接近绝对零度)和高级数字处理技术,从噪声中提取数据,误码率低至10⁻⁵。

2024年10月,旅行者1号因故障切换到S波段发射机(功率更低,数据率仅40比特/秒,低于X波段的160比特/秒),引发通讯中断。NASA工程师通过远程指令,于11月18日恢复X波段,确保数据流恢复。

旅行者1号的通讯依赖的电能,来自三台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利用钚-238衰解放热发电,发射时,RTG提供470瓦电力,2025年已衰减至约220瓦(每年减少约4瓦),尽管如此精心设计的能源管理确保通讯系统优先供电。

按照计划,科学仪器(如等离子体探测器)会逐一关闭(如2025年2月关闭宇宙射线子系统),保留通讯和姿态控制的电力,而发射机和计算机(如1970年代的8位处理器)耗电极低,核心系统仅需几十瓦。

RTG的衰减是通讯的终极瓶颈,NASA预计到2026年,电力可能不足以支持所有科学仪器,至2030年通讯系统也可能关闭,届时旅行者1号将成为无声的“星际漂流瓶”,携金唱片(记录人类文化)继续航行。

通讯的关键其实是旅行者1号必须始终将天线对准地球(误差小于0.5度),这靠姿态控制系统(ACS)实现,使用小型推进器和陀螺仪维持方向,发射时携带的104公斤肼燃料已所剩无几,但低速星际空间的微扰(如星际尘埃)极少,姿态调整需求极低,2025年,ACS仍能通过太阳传感器和星跟踪器锁定地球位置。

最晚至2030年信号可能完全中断,星际尘埃(每立方米约10⁻⁶颗粒)虽稀疏,长期累积可能损伤天线,姿态控制燃料耗尽也可能导致天线失准。此外DSN的维护成本(每年数亿美元)面临预算压力,若地面设施老化,通讯将提前终止。

254亿公里外的旅行者1号,如同暗夜的火光,短暂却震撼,它用23瓦的微弱信号,与地球对话,诉说星际的秘密,虽然旅行者1号的通讯终将沉默,但它的金唱片可能在亿年后被外星文明拾起。

0 阅读:0

宇宙观察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