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捉奸+坠楼”的校园狗血剧让桂林理工大学冲上热搜。两段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暴,从“桃色纠纷”到“谋杀疑云”,再到校方辟谣“全剧终”,堪称一场网络时代的荒诞狂欢。这场闹剧究竟如何发酵?背后又暴露了哪些问题?
近日,有网友发布两段视频称“桂林理工大学街舞社副社长被女生捉奸,捉奸女生被推下高楼”。
4月28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对于“捉奸视频”,学校正在进行商讨,后续会有官方通报,“暂时不做评论”。至于“坠楼视频”,该工作人员称相关视频内容并非发生在校内。
事件回顾:两段视频掀起舆论飓风
第一幕“宿舍捉奸”:视频中一名女子情绪崩溃,控诉在宿舍撞见男友与另一女生“赤身裸体”,争执中鼻子被打出血,男子抢夺手机试图销毁证据。
第二幕“坠楼惊魂”:另一段视频传出女子尖叫和疑似人体坠楼的重击声,网友结合前段剧情脑补出“捉奸后被推下楼”的惊悚结局。
人物标签引爆流量:涉事男生被指为“街舞社副社长”,叠加“高校”“出轨”“谋杀”等关键词,瞬间点燃全网情绪。
校方连环回应:坠楼视频系“移花接木”
初步回应(4月28日):校方承认关注到“捉奸视频”,表示正在调查,但明确“坠楼视频非校内发生”,因校园无高层住宅楼156。
正式通报(4月29日):经核查,两段视频均为拼凑的虚假信息:
“捉奸”视频实为2024年3月的旧聊天记录翻新,“坠楼”片段系多年前境外事件的画面。
校方强调“不存在相关事件”,并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桂林理工的“捉奸坠楼”乌龙事件,表面看是一场低劣的谣言狂欢,实则撕开了数字时代更危险的伤口——当“真相”沦为流量游戏的棋子,我们是否正在集体滑向“后真相”深渊?
一、谣言的“工业化生产”:从拼接视频到情绪流水线
这次事件暴露了谣言制造的“标准作业流程”:
素材黑市:短视频平台暗藏“旧视频交易圈”,5元能买10G“出轨”“斗殴”等吸睛片段;
剧本生成器:AI工具可自动编造“高校+情杀”狗血剧情,连热搜词条都预埋;
分发产业链:职业水军按“引爆指数”收费,确保2小时内冲上同城热搜。
有MCN从业者匿名透露:“现在造谣就像开盲盒,赌的是辟谣前收割的流量能否覆盖违法成本。”这种“工业化造假”让辟谣永远跑在谣言后面,如同消防员扑灭一场早已烧光的山火。
二、高校危机公关的“系统Bug”
桂林理工的应对虽快,却难掩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困境:
反应滞后性:校方声明在事件发酵24小时后才发布,而谣言的生命周期通常仅有6小时;
话语代沟:用“情况通报”对抗短视频的情绪轰炸,犹如用文言文对战网络梗;
防御真空:多数高校缺乏“舆情反制武器库”,比如法律团队常备的电子取证工具、与平台建立的辟谣绿色通道。
终极拷问:我们究竟在围观什么?
事件中一个细节令人后背发凉:在坠楼视频评论区,有人留言“求未打码原片”。当猎奇碾压人性,或许比谣言更可怕的,是我们对他人苦难的消费欲望。
正如哲学家韩炳哲在《透明社会》中所说:“当一切都成为可被展示的商品,真相便成了最廉价的装饰品。”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真相游戏”里,没有人是纯粹的受害者——我们既是看客,也是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