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不是商代才有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商代突然冒出一种成熟的文字,原因很简单:
这种文字早就有了,早就成熟了,只不过这些文字是第一次大批量刻在甲骨上。
原本这些文字是用柔软的毛笔,写在竹简编成的典册上的。
甲骨文里的“笔”、“书”、“册”、“典”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殷商时候的人在甲骨上刻的文字,原本是写在竹子上的,根本不是用来刻的。
把文字刻在甲骨上、陶器上的做法之前也有,但都是零星的单字,除了篆刻印章之外,没有人会傻到放着随处可见的毛笔和竹简不用,非要大费周章地拿刀一笔一划地刻字,尤其是写大篇幅的文字。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大量花纹,都是用毛笔蘸着颜料画出来的。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商代才开始流行起大量把文字成篇刻在甲骨上的传统。
遗憾的是,写在竹子上的文字,最多只能保存两千多年,所以我们如今能够看到所有竹简文字,年代都不到三千年。

竹简保存不易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因为保存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多数量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商代人留在殷墟的甲骨上。
另一种能够长久保存文字的方法,是陶器。
中国是地球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地方,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也是地球上最早在陶器上书写或契刻文字的人。
这些陶器上写(刻)下的有虞氏文字,一直保留到今天,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和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一模一样,原封不动,原汁原味。




竹简上的文字都是长篇,陶器和甲骨上的基本都是单字,这是书写工具决定的,居然被些数盲蠢货就据此认为陶器上的文字只是符号!
符号你妹!
有虞氏擅长海上经商,从最晚九千年前起就开始把刻着有虞氏文字的陶器贩卖到印度、苏美尔、古埃及等地。
做买卖,当然要有印章的。有印章,就要刻字保存。
于是,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刻在印章上的有虞氏文字。
2011年,四川大学何崝教授的《中国文字起源研究》出版,列举了大量印度河流域文字和中国南方文字的共同之处,见下图所示,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牛逼哄哄的苏美尔当然也要使用有虞氏的文字。因为那边的彩陶全部都是有虞氏卖过去的,上面的文字都是有虞氏刻的。见下图所示,和印度洋流域的情况一模一样,全部都是中文,无一例外,看看那明晃晃的“卍”字和“五”字,在中国使用的年代都在万年以上。

印度河流域的印章上都是刻着少量文字,没有谁会蠢到把那么多文字都刻在泥巴或者石头上,因为印度河流域是盛产竹子的,和长江下游的有虞氏一样,当时文字的主要载体也都是没法保存到今天的竹简或者树叶。这也是导致很多蠢货都以为印度河流域没有文字,只有刻在印章上的零星“符号”。
奇葩的事情出现了,五千多年前,某个有虞氏人驾着船运着尖底瓶来到两河流域卖酒,发现这里的港口除了泥巴和芦苇,毛都没有。
于是他拿起芦苇在泥巴上戳了一个“酒”字,又戳了好几个洞洞表示卖了几坛子酒………戳呀戳,戳到崩溃,发现这样写字实在太麻烦了。


于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笔法,就是两河流域泥巴戳法,用这种戳法写下的汉字一开始还能看出点原来的样子,但是没过多久就简化得连他妈妈都不认识了。
不过这些泥巴戳字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五千年不坏,也保存了下来。而且由于泥巴多,可以写长篇大论,被某些文盲数盲们吹成世界最早最成熟的文字。
尼罗河畔的情况类似,有虞氏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纸莎草,可以用造竹简的方法来造册,于是大量的文字被留在了纸莎草上,刻在了石头上。
纸莎草由于埃及的干旱气候得以保存至今,石头上的文字也能够保存至今。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至今还和有虞氏写在纸上的一模一样。

纳西族有虞氏东巴经

埃及有虞氏圣书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人类的起源是中国[笑着哭]是由中国走向世界[笑着哭]而不是由非洲走向世界啦[笑着哭]
“在中国使用的年代都在万年以上”?怎么解?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得翻倍,还得“+”?[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