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都不会?不要在这上了,建议去职中!”孩子不会做,家长请老师讲题被怼。究竟谁该为孩子的“不会”买单?

冰封北冰洋 2025-03-31 10:21:44

近日,山西介休一中的家长群内,一位数学老师对家长“请老师讲卷子”的请求,

甩出一句“一道都不会做?那就不要在这儿上了,建议去职中吧”,瞬间点燃舆论场。

▲图源网络,侵删

这短短一句话,不仅让家长愤怒投诉、教师停课换人,

更撕开了教育生态中深藏的裂痕。

职业教育的歧视、家校沟通的溃败、教育者的职业边界,以及社会对“失败者”的容错率。

“话赶话”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事件发酵后,校方回应称“聊天记录是话赶话赶到这了”,

试图将冲突归咎于沟通中的“情绪失控”。

然而,这句“建议去职中”的深层逻辑,

暴露的是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偏见。

在许多人眼中,

职中仍是“差生收容所”,

而教师用此“劝退”学生,

本质上是对学习困难者的否定,而非教育引导。

这种观念背后,是职业教育长期被污名化的现实。

课程与产业脱节、社会认可度低、技能人才待遇不足,

共同构成了“职中低人一等”的恶性循环。

更讽刺的是,

涉事学校介休一中挂着“山西省示范高中”“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的招牌,

却让一句“建议去职中”揭开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底色:

成绩至上的逻辑下,教师是否已默认“教不会”的学生理应被淘汰?

家校沟通

是一场“攻防战”还是“同盟军”?

家长在群里的请求“孩子们不会做,请老师好好讲卷子”

本是再寻常不过的诉求,

却因一个“们”字被解读为对教学效果的质疑。

教师的反击,则将矛盾推向极端。

有网友认为,家长在公开场合“命令”教师,缺乏对教育者专业性的尊重;

而教师以讽刺回应,则彻底关闭了沟通的可能。

更深层的矛盾,是家校双方对教育责任的分歧。

家长焦虑于孩子的成绩,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的“额外辅导”;

教师则疲于应对教学压力,将问题归咎于学生的“态度不端”。

当曝出涉事学生“数学月考仅15分、上课睡觉”的细节后,舆论迅速分裂:

一方痛斥教师“师德缺失”,

另一方反问“考15分还逼老师开小灶,家长是否该反思”。

这场争论,实则是教育责任归属的拉锯,

家庭与学校,究竟谁该为孩子的“不会”买单?

停课处理

息事宁人还是制度缺位?

校方迅速停课换人的决定,看似平息了风波,却暴露了教育管理的软弱。

一句“话赶话”的回应,

暗示校方认定教师言论属“断章取义”,

但为迎合舆情,仍选择牺牲教师以快速切割。

这种“息事宁人”的策略,

非但无法修复家校关系,反而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困境:

当教育沦为“服务业”,教师是否只能以妥协换取生存空间?

教育局的介入,或将为此事定下更清晰的规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禁止“歧视侮辱学生”,

但“建议转职中”是否构成侮辱?

若教师的本意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升学建议”,

则需制度明确其边界;

若确属情绪化贬损,则需反思师德培训的缺失。

这场风波最刺痛人心的,不是某位教师的失言,而是教育生态中信任的崩塌。

家长将教师视为“服务员”,

教师将家长视为“麻烦制造者”,

双方在焦虑与压力下,

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驯化”。

学校应搭建理性沟通平台,避免让家长群沦为情绪宣泄场,同时完善教师心理支持体系;

教师需提升沟通技巧,即便面对“不会做题”的学生,也应秉持“不抛弃”的信念;

家长则需理解教育的专业性,避免以“监督者”姿态干预教学,而是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必须正视职业教育的价值。

只有当职中真正成为“选择”而非“退路”,

当技能人才获得与学术人才同等尊重时,

“去职中”才不会成为刺向学生尊严的利剑。

小编有话说:

教育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而是一次静待花开的耕耘。

当教师说出“去职中”时,

伤害的不仅是一个家庭,

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仰。

对家长的教学请求,应积极回应而不是冷漠回绝。

对于“差生”,应该多一点耐心与关怀。

或许,比追问“谁错了”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

让每个孩子,无论成绩高低,都能在适合的土壤里,找到生长的光。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