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收看并拍照发群里”:谈谈当代教育的“连坐制度”

冰封北冰洋 2025-03-26 09:14:37

深夜十一点半,张女士在家庭群里发来视频通话请求。

屏幕那头,刚下夜班的她头发凌乱,背景是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快把手机对准平板,老师要检查直播观看进度了。"

她催促丈夫将镜头转向正在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的电子屏幕,

十岁的女儿蜷缩在沙发角落,

早已抱着英语课本沉沉睡去。

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中国家庭反复上演,

当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通知"变成家长手机里的待办事项,

当知识传递异化为拍照打卡的机械操作,

我们不得不思考:

这场以教育之名的行为艺术,

究竟成全了谁的面子,

又消磨了谁的热情?

家校共育的本意是搭建沟通桥梁,

却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扭曲为数字时代的"连坐制度"。

某小学班主任的聊天记录截图曾引发热议,班级群消息列表里,

"观看防溺水直播"与"收集家长行程码"交替出现,

每条通知后都紧跟着数十个整齐划一的"收到"和鲜花表情。

教育工作者沦为数据统计员,

家长变身24小时待命的打卡机器,

本该滋养生命的教育生态,

正在被异化为精确到秒的KPI考核。

当学校要求家长拍摄孩子晨读视频时,

可曾想过那些凌晨五点被强行拽起的孩子眼中,

知识是否还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这种畸形的互动模式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集体焦虑。

在"痕迹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

一张张截图成为证明工作成效的"呈堂证供",

教育过程被压缩成可量化的传播数据。

某地教育局年终总结显示,全年累计开展线上家长课堂127场,

收集观看凭证照片38万张,

却无人追问这些强制观看究竟转化出多少有效沟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形式主义正在向低龄化蔓延,

幼儿园家长群开始出现

"亲子共读打卡"

"家务劳动摄影展",

三岁孩童的生活被切割成九宫格里的表演素材。

教育的真谛在持续异化的互动中逐渐褪色。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72.3%的家长表示学校布置的任务挤占了亲子交流时间,

65%的学生认为家长更关心作业是否拍照上传而非真正掌握知识。

当教育沦为需要"在场证明"的表演,

家长与教师的信任纽带逐渐被消磨,

那些真正需要家校携手的心理疏导、兴趣培养反而在数据洪流中搁浅。

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记录簿上,

"父母只关心打卡任务"已成为高频出现的倾诉内容。

上海某实验学校取消强制打卡制度后,转而建立家长自主学习资源库,

期末反馈显示深度参与率反而提升40%。

杭州教育部门将"减少非必要家校互动"写入年度工作要点,

通过合并同类事项为家长松绑。

这些探索证明,

当教育回归润物无声的本质,

当信任取代监控成为共育基石,

那些被打卡任务割裂的亲子时光,终将重新拼接成滋养成长的完整拼图。

小编有话说:

教育不是剧场,家长不必当观众,孩子更无需做演员。

当我们放下手机停止拍摄,或许能看见书页间跃动的真知,听见成长拔节的脆响。

那些没有被镜头记录的教育瞬间,往往藏着最动人的生命真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