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两个手握重兵却始终没有出兵的军阀,他们都是谁?

昭华文使 2024-12-14 17:09:16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随着日军在中国境内肆意烧杀抢掠,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众多地方军阀抛开个人恩怨,选择摒弃前嫌一致对外,纷纷调转枪头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这些军阀深明大义积极出兵出粮,成为了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然而,在全民救国的抗日浪潮中,并非所有地方军阀都参与保家卫国。

历史上,被称为“西康王”的刘文辉和“新疆王”盛世才为了自身利益并未给抗战提供兵力支持。

“新疆王”盛世才

盛世才,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出生于辽宁开原。

因为父亲受过私塾教育,所以盛世才的成绩一直不错,1917年,他去了日本留学,在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回国后,盛世才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成为推翻封建帝国主义中的一员,可惜,在经历了几次打压以后,他意识到了读书并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于是他决定投戎。

他加入了奉系军阀,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这个过程中,盛世才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逐渐在军阀势力中崭露头角。

1931年,哈密事变爆发,新疆陷入动荡,盛世才抓住这个机会,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混乱中脱颖而出。

两年后,新疆局势进一步恶化,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盛世才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联合其他力量,击败了马仲英等人,最终成为新疆的实际统治者。

执掌新疆后,盛世才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提出了“反帝、亲苏、和平”的政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这一政策不仅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也获得了苏联的青睐,苏联为盛世才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为他巩固在新疆的统治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在内政方面,盛世才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好的措施,他大力整顿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在教育方面,他设立了多所学校,推广新式教育,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现代化人才,甚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盛世才都下足了功夫。

他动用了不少的人力财力,修筑了大量道路,改善了新疆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盛世才的统治也有其阴暗面,他采取了高压政策,大肆清洗异己,巩固个人权力。

这种做法造成了不少无辜人员的伤亡,给新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抗战爆发后,盛世才虽然亲共但拒绝出兵支援抗日,他以新疆地理位置偏远,无法长期支持战争为借口,拒绝了中央政府的调兵请求。

实际上,盛世才当时掌控着超过20万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经过苏联的训练和装备,战斗力相当强,如果这些部队能够参与抗战,无疑会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而盛世才之所以不愿出兵,其实主要是担心失去对新疆的控制,毕竟新疆地处边陲,民族构成复杂,一旦主力部队离开,可能会引发内部动荡。

另一方面,盛世才对中央政府也存在不信任,他担心一旦出兵,中央会借机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纠结再三的盛世才最终还是选择了隔岸观虎斗,甚至当日军侵占到华北地区逼近西北的时候,盛世才都以新疆地处偏远,防御薄弱拒绝了。

正是因为他多次拒绝中央政府的请求,后世对他才充满了质疑。

除了新疆的盛世才以外还有一个被后世质疑不已的人,那就是被称为“西康王”的刘文辉。

“西康王”刘文辉

与盛世才相比,刘文辉的背景更加显赫,他出生于四川大邑县的一个农民世家,但因为父亲对他十分的宠爱,所以刘文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他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毕业后,刘文辉和大哥一同来到了成都,拜望当时的川军将领刘湘。

刘湘对于这个叔叔也是十分的照顾,多次提拔他,甚至让他自立门户,可以自主发展。

就这样,在刘湘的费帮扶下,刘文辉逐渐在宜宾立了足,总揽了这里的大权,野心也逐渐膨胀。

然而,到了1920年,刘湘却和熊可武打了起来,最终刘湘失败,辞职回籍,这件事也给了刘文辉启发,收揽野心稳定自己的势力。

经过几年的修养,1927年,刘文辉抓住了机会,将川边地区纳入了自己的防区,为了巩固统治,刘文辉在川边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政策。

刘文辉在治理西康时,提出了“三化政策”和“四力”政纲,与此同时,他认识到,要真正统治好西康这个多民族地区,单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在宗教政策上,刘文辉采取了笼络的策略,他个人皈依了藏传佛教,这一举动赢得了当地藏族民众的好感。

同时,他积极笼络宗教领袖,例如,他吸纳了格聪活佛入政府,创办了五明学院等佛学院。

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西康地区的民族关系,但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刘文辉巩固个人统治的手段。

抗战爆发后,刘文辉同样没有出兵抗日,他以“西康未稳”为由拒绝派兵,仅捐献了50万大洋支持抗战。

抗战后期,随着局势的变化,刘文辉开始与共产党接触,寻求政治平衡。

盛世才和刘文辉虽然统治的地区不同,但他们在抗战期间的选择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深受地方割据思想的影响,优先考虑个人权力和地方利益,对中央的统一指挥存在抵触情绪。

除此以外,他们都对中央政府怀有猜忌之心,他们担心中央会借抗战之机削弱地方实力,因此选择保留实力以应对可能的政局变化。

盛世才和刘文辉的选择对抗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军事方面,他们的不出兵减少了可用于抗日的兵力,影响了西北和西南战略的实施。

如果他们的部队能够参与抗战,可能会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民抗战的气势。

当时的社会对盛世才和刘文辉的评价普遍较为负面,许多人批评他们的自私行为,质疑他们的爱国立场。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盛世才和刘文辉虽然在抗战中没有直接出兵,但他们在地方治理方面也做出了一些积极贡献。

结语

盛世才和刘文辉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独特视角,他们的选择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虽然他们的行为受到了批评,但他们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人选择的艰难。

最终,盛世才和刘文辉的命运截然不同,盛世才在政治上失势,最终被调离新疆,失去了权力。

而刘文辉则成功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后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不同结局,也许正是历史给予他们选择的最终评判,这个结果也提醒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学术期刊 民国时期刘文辉西康治理研究

0 阅读:41

昭华文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