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梁先森!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心底暗暗期许,能成为一个 “厉害” 的人。
可厉害的标准是什么?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还是拥有非凡的才华与成就?
日本生活美学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成为厉害的普通人》一书中,为我们打开了看待这个问题的全新视角。
松浦弥太郎,这位被称为 “最懂生活的日本男人”,有着丰富且独特的人生经历。
他当过学徒,经营过旧书店,还涉足出版行业。
他的文字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从日常细微处着眼,却能直击人心,为我们在迷茫中指引方向。
在这本书里,他告诉我们,厉害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山,每个普通人都能通过独特的思考与行动,踏上成为厉害之人的道路。
独立思考,做生活的 “发明家”
如今,搜索引擎成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动动手指,似乎就能知晓一切。
可松浦弥太郎却提醒我们,这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 “思考” 本身。
真正的厉害,始于独立思考,尝试去 “发明” 做事的方法。
什么是 “发明做事的方法” 呢?
打个比方,在工作中,大家都习惯用某种固定模式完成任务,按部就班,效率平平。
但如果你能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高效、更有趣的方式呢?
比如团队每次开会,都是领导主导,大家被动参与,气氛沉闷。
你若能提议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每个人都充分表达想法,激发思维碰撞,这就是一种对会议模式的 “发明”。
生活中亦是如此。
很多人抱怨做家务繁琐,可有人就发明了 “分区清洁法”,把屋子划分成不同区域,每天专注清洁一小块,既不会觉得太累,又能让家里始终保持整洁。
这种不满足于常规,勇于探索新方法的思维,就是松浦弥太郎所倡导的。
他认为,我们要像发明家一样,对日常事物保持好奇与质疑,哪怕是像纽扣与扣眼这样看似简单的搭配,也能引发对思维逻辑与质疑精神平衡的思考。
当我们在做 PPT 时,不能只关注单页内容,而要从整体调性与全面思维去考量,发现问题后,举一反三,思考其他页面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这种不断复盘与推演的过程,就是在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成为生活的 “发明家”。
实践从当下开始,输出感动而非仅信息
有了思考,还需付诸实践,而且实践要从今天、此刻开始。
松浦弥太郎强调,我们在与人交流、工作输出时,不能仅仅传递信息,更要输出感动。
在职场中,很多人汇报工作,只是罗列数据与事实,干巴巴的内容让人提不起兴趣。
而真正厉害的汇报高手,会换位思考,重视提前度,明确对方想听什么。
他们汇报时先告知信息量,比如 “接下来我将用五分钟时间汇报这个项目进展”,然后直切结论,最后以解决方案收尾。
这样的汇报方式,不仅高效传递信息,还能让领导感受到你对工作的用心与思考,这就是一种能输出感动的方式。
在生活里,与家人朋友相处也是如此。
比如,当朋友向你倾诉烦恼时,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给出建议,说 “你应该这样做”,可能效果不佳。
但要是你能认真倾听,用感同身受的语气回应:“我能理解你现在的难受,之前我也遇到类似情况,当时我的感受是……”
这种带着情感的回应,比单纯的建议更能打动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与理解,这就是在输出感动。
我们要主动创造机会去实践这种能带来感动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沟通,还是生活互动中,从当下开始,不断尝试,你会发现身边的关系与氛围都会悄然改变。
培养日常习惯,积跬步至千里
厉害的普通人,往往有着良好的日常习惯。
松浦弥太郎建议我们要学会创造时间、规划时间,并为事情的优先程度排序。
在学习上,很多人想提升自己,却总觉得没时间。
其实,我们可以像作者说的,把每天的时间划分成小块,比如每天抽出半小时阅读专业书籍,一小时学习新技能。
别小看这半小时、一小时,长期坚持下来,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会有质的提升。
而且,我们可以将 20%的时间用于挑战新事物。
例如,一直从事文案工作的你,每周拿出 20%的工作时间,尝试学习短视频制作,说不定能为自己开拓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养成小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比如每天早起十分钟,整理床铺、拉开窗帘,让清晨的阳光洒进房间,开启美好的一天。
或者每晚睡前花五分钟回顾当天的经历,思考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改进。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如同点滴细流,汇聚起来就能成就非凡的改变。
此外,进行单人头脑风暴,用文字记录下当下的所思所想,也是一个不错的习惯。
它能帮助我们梳理思绪,管理思想和状态,说不定在记录过程中,就能迸发出新的灵感与创意。
松浦弥太郎的《成为厉害的普通人》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平凡生活中通往厉害的道路。
它让我们明白,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通过独立思考、当下实践以及培养日常好习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挖掘自身潜力,成为那个独特且厉害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重新审视生活、工作与学习,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与可能,让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变得厉害一点,那么希望你通过阅读这本书,开启属于自己的厉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