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这篇写给自己的文章,名字就叫做《在时光的裂缝里安顿身心》,太文绉绉了,名字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和自己谈谈心吧。
每年的这天,和自己对话,也是对生活一个总结,今年想说的是,人到中年,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斤两,也不再做梦,也不再慌张,也不会刻意证明什么,刻意对抗什么,生活简简单单,归于平平淡淡。
平淡,安静,是最好的落脚。
昨晚和朋友聊天,谈到理想这个词,我感到非常惭愧。发自内心说,自己确实是一个没有什么理想,尤其是没有什么远大理想的人。以前是想过当画家,当作家,后来想过当企业家,结果发现难度都很大。
照镜子,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脸上的皱纹实实在在在增加,对这些所谓的理想,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执念和固执了。甚至已然发现,对于普通家庭普通人来说,25岁之前最多30岁之前如果没能成事,基本上人生就这样了。
好在,在经历人生各种事情之后,在43岁的面容里,我能看见在时光堆叠的褶皱里,在逐渐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我已经不再急切证明什么,不再固执对抗什么,不再慌张寻找什么。
慢慢并认真地接受生活,或许这就是属于中年的无力,或者叫温润,或者叫没辙,总之就是慢慢过吧。
过生活,一开始总是大开大合,后来才会懂得慢熬细煮。就像陶匠揉捏泥巴,起初总想塑出惊世造型,却在无数次拉坯塌陷后才懂得,器物最美的弧度,恰是顺应陶轮转动的轨迹。去年我说人要"服气",今年才真正尝到"服帖"的滋味。
不是跪拜命运的无奈,而是找到与生活最熨帖的相处距离。就像老茶客泡陈年普洱,水温低两度便多三分回甘。
以前跑步要看配速看跑量,膝盖不行了才知道,这些东西原来都是欲望驱使下的罪魁祸首。哪有必要去追求,快一点有什么好的,急切干什么?如果真的要得到一样东西,该来的总是回来的,甚至就在路口等着。
不该来的,不该得到的,求来的也都是变了味的。
女儿曾经问我:"爸爸的梦想是什么?"我愣住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不能说完全没有梦想,但是按照现在,我的梦想就是按时上下班把工作干好,每天看看书写写东西,早上给小孩做早餐,周末陪陪母亲。我想,这些细碎的生活就是我的轨迹,对自己来说,可能比任何宏图伟业都更贴近现实。
那天整理旧物,翻出大学时候的素描本。在那张已经泛黄的纸页上,牛哄哄的少年把石膏像画得棱角分明,每一笔都带着破茧的狠劲。而今却更爱两句东坡词:"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也更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生活总是会在某一刻,让自己理解了自己,也让自己在那一刻,理解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