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恶魔的崛起》海报
别真把段子当历史了
一块面包价值50万马克?!这其实是电影《恶魔的崛起》中的一个桥段,却被无数历史小白当成了真相。事实上,如果1923年的德国人能够用50万马克买到一块面包,他们绝对会欣喜若狂的——因为在疯狂的通货膨胀下,当时一块面包的价格早已超过了500亿马克了!
一战后的德国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真的是像网上宣传的那样,全是犹太人干的吗?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并将其当成真相。那么,元首的冲锋队欢迎你加入!
德国的犹太人哪有这种本事啊,他们不过是群倒霉的背锅侠罢了。你们问是谁的锅,当然是发动一战的德意志帝国的锅了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欧洲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做一场来解决长期积累的利益纷争和恩怨的过程。包括德国在内,所有的参战的欧洲国家起初个个心态乐观,都以为自己胜利在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凯旋完全不是事儿。
东线的德军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下,一战封神,短短一年时间里,歼灭大量俄军,把战线向东边推进了整整400公里!但是和东线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西线的僵持了,战争爆发后几个月,从北海到瑞士边境,双方800万大军全都趴在烂泥齐膝的战壕里对峙,深达两三米的战壕挖了一条又一条,带刺的铁丝网铺出了十几公里,防线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机枪火力点,谁敢冲锋就保证会尸横遍地。
从1916年开始,消耗战的压力让交战双方都开始吃不消了。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换了领导人,开始用更大的力量、更无情的手段动员国民、调动资源。德国人的骚操作更是别具一格,他们没有让鹰派的文官上台,却让两名将军掌了权——就是在东线封神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
德国就此在国内和国外都开始实行更加残酷的战争政策,而德军也是从这时开始对占领区开始实施系统性的资源掠夺和剥削——这也是一战战胜国对德国恨之入骨的原因之一。
到了战争末期,德国已经精疲力尽,数年的战争将德国几十年来的积累消耗一空,几乎所有能吃能用的东西要么变成了军需品,要么已经在持续的经济封锁中消耗殆尽。《凡尔赛和约》不但强制德国为1914年爆发的战争承担全部责任,还要求德国必须向协约国支付惩罚性的战争赔款。
而战争赔款的大头,是向被德国占领、摧残了足足4年零3个月的法国和比利时支付战争损失。战争结束后,协约国直接从德国掠走的物资就有200多万吨商船、5000个火车头和136000节车厢、2400万吨煤炭和其他的大量物资。剩下的战争赔款将在未来很多年里继续用黄金来进行偿还。
看到这里,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德国很可怜?拜托诸位搞清楚一点,假如德国打赢了,它们照样会送给战败的协约国一张巨额的赔款账单——至于数额嘛,放心,绝对会比俾斯麦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后递给法国的账单多出很多很多倍。
更何况,德国从1919年开始实际支付的战争赔款,并没有超出其真正的承受能力。而且参照德军对占领下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肆意破坏,这个赔款数额其实非常合理。
德国政府真正的困境,来源于其空前的经济困境。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从一开始,就是靠借钱来打的仗。到了1916年的时候,德国的军费开支已经远远超出了发放的贷款、债券和国内的财政收入。
德国起初打的如意算盘就是:吞并掉战败国和德国接壤的富饶土地,尤其是俄国和法国、比利时的富庶工业区,强迫战败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而最关键的,是借此在整个被征服的欧洲大陆建立由德国主宰的经济新秩序。
谁能想到,到头来战败的是德国,不得不老老实实赔款的还是德国。。。
无可挽回的崩溃
战后的魏玛政府就此陷入了一个无解的陷阱:
首先,政府必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用来支付战争赔款,这意味着虚弱的德国被加倍放血,因为德国政府同时还必须偿还国内的债务;
其次,人口密集的工业区洛林和西里西亚被割让出去了,这也导致了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同时因为战争,国内的市场也大幅萎缩,国际市场也丢得差不多了。
而战后的重建工作同样需要大笔资金,摆在政府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了:要么加税,要么印钞票放水。
政府不敢加税,因为只要他们有这个苗头,民族主义右翼阵营的政敌就会立即指责说,征税是为了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然后肉眼可见的就是民意汹涌,大批不满的人群打算拿起步枪上街打巷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战后德国的真实现状。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街头掠影
虽然魏玛政府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貌似没有什么好的评价,但是他们也不是像我大倾那样的一群蠢货、蠹虫。在战后最初几年,他们精明地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告诉外国列强,要想解决德国的货币问题,只能废止赔款,或至少应按照可接受的额度重新设定赔款方案。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魏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下跌。战前1美元可以兑4马克多一点,1919年底的汇率是1美元兑47马克;1921年11月,汇率变成了1美元兑263马克;到了1922年7月,又跌到了1美元兑493马克。
这种程度的通货膨胀虽然掠夺走了数百万人的存款,但是它同时又造就出了一批新的玩家:这些人贷款购买商品、设备、工业厂房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币值只有原先价值的一小部分的时候偿还贷款——这种行为反过来刺激了战后的工业复苏。
因此,到了1922年中期时,德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高点,失业率降至低点,已经接近了充分就业的水平。客观评价,当时德国战后经济恢复的效果比其他欧洲国家更见成效。
但是(又是但是),这种方式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的,因为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国内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结果从1922年8月开始,汇率跌到1:1000,10月变成了1:3000;到了12月份,汇率已经跌破7000。
货币贬值就此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灾难性的政治后果——德国政府没钱了,他们无法承担起国际市场的黄金价格了。而就在1922年底,受国内经济拖累,德国赔偿方案的一部分,即向法国交付煤炭,向比利时交付木材的工作严重滞后。
于是,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在1923年1月占领了德国的主要工业区鲁尔,扬言什么时候拿够了煤炭和木材,什么时候撤军。
德国政府当即开始摆烂,开始了事实上的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消极抵抗。虽然这招的确把法国和比利时占领军恶心坏了,但同时也给自己的经济来了个双重暴击。堪称先自损一万,然后再尝试能否伤敌八百。。。
德国经济就此彻底恶化:
1923年1月汇率(以下均为兑换1美元的数据)还是17000多马克;4月变成了24000马克;到了7月就成了353000马克。这还只是开胃小菜。
8月的汇率变成了462万,9月是9886万,10月是252.6亿,11月是2193.6亿,12月已经变成了4200亿。。。
那么多个零就不写出来骗字数了,总之,德国马克现在的汇率比电话簿上的号码要长的多,而且报纸上开始开设专栏,专门告诉读者,超大数字的读法和各国不同的定义,以免混淆。
海啸般的通胀
德国战后的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点后,货币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货币的面值即便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可开足了马力的印钞机还是供应不上需求越来越大的货币量。没法子,德国各地的政府只好自己发行临时货币,为了和正规货币区分,这种印了无数个零的“钞票”有一面是空白的。
什么拿手推车或购物篮领工资已经司空见惯了,拿到工资的人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冲进商店,赶在手中的货币迅速贬值前买下必需的生活用品。有些在外地上班的人第一时间会给自己买一张下个月的返程车票,然后用剩下的钱买一堆不易腐烂的食品储藏在地窖里;大部分人家里都不会留下现金,而是第一时间将其换成东西。
就连寄信都不能用邮票了,而是必须在信封上贴最新面值的纸币,因为价格上涨的速度太快,来不及印刷面值适用的邮票。
所有商店的价格标签一天都会打好多次,而其中波动最剧烈、影响最严重的,就是食品价格:
某位先生坐下来喝了杯咖啡,他点单的时候是5000马克一杯,结账时就变成了8000马克;而德国人作为主食的黑面包,在1923年1月3日的价格还是每公斤163马克,7月就变成了接近2000马克,10月1日已经涨到了900万马克,11月初价格是78万亿马克,10多天后,这个价格已经变成了233万亿马克。
到了这会儿,但凡德国的哪位能够用50万马克买到一片面包,估计都会乐疯的。
于是,那些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普通家庭,超过90%的收入都被用来购买食物,为了生存,许多人只能被迫变卖家产。因为知道价格必定猛涨,商家开始囤积货物,而农民不愿意收取废纸一样的钞票,便不再出售粮食。
市场上的商品越是缺乏,通货膨胀就越不可能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被抑制,恶性循环越来越恐怖。那些买不起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人们开始闹事,哄抢食品店。还有不少人端起枪,冲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洗劫粮食,而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开始和这些人展开枪战。
光是读到这样的文字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了,而当时的德国就是以如此恐怖的状态一步一步陷入崩溃边缘。每一天,1美元兑换德国马克的汇率平均上涨3亿马克,没错,是每天上涨3亿!
虽然战后每个欧洲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情况像德国这么严重:在德国,物价高达战前水平的10000亿倍,其萧条程度前所未有,企业普遍负担不起工资,各地的市政府就连维持公用设施运转的电费都付不出来了。
事实上,德国在1923年发生的通货膨胀堪称经济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那些投资战争债券或者购买了国债的人全都赔了个精光,但颇具黑色幽默的是,用一大笔按揭贷款购买了房子或公寓的人,最后只掏了几块钱就得到了房产。
当金钱失去了价值,实物就变成了唯一值得持有的东西。大规模的犯罪席卷全国,德国各个港口的工人们都在明目张胆地顺手牵羊,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给自己发工资”。那些工人用不上的东西居然没有人回去装卸,情况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外国航运公司都不得不避开德国的港口,将货船开到其他地方卸货。
德国的通货膨胀结束的也非常突然:无法承受德国彻底崩溃恶果的协约国终于松口了,在德国政府做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履行赔款义务的保证后,他们同意重新审议赔款方案。并在1924年开始谈判并接受了由美国金融专家查尔斯·道威斯拟定的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方针,就是要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赔偿的能力,德国随后进行了货币改革,用和黄金挂钩的“帝国马克”取代旧货币。法国和比利时很快就从鲁尔这个烂摊子撤军了。
计划开始执行后,第一步大约1.9亿美金的贷款进入德国,帮助德国迅速地稳定了币值,随着更多国外贷款的进入,通货膨胀结束了。
输家遍地,纳粹崛起
货币稳定政策开始发挥效果后,德国人民并没有感到愉悦,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货币紧缩——所有的人都觉得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这个不难理解,因为按照新的币制换算,绝大多数德国人现在是既没有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了钱:不仅是贫民,就连中产家庭的财富也因为新币制而瞬间蒸发殆尽。盗窃现在变成了德国人维持生存的不二法门,小偷小摸和卖身成为了普遍现象。
这种局面引起的痛苦和怨恨越来越强烈,人们普遍认为,奸商们依靠非法货币交易、跨境走私、囤积居奇以和非法货运赚得盆满钵溢,而诚实的店主和手艺人却不得不变卖家具以换取一块面包。
传统的道德观,对法律的公信力,以及支持德国社会稳定发展的价值观、经济秩序通通被打了个粉碎,人们普遍开始怀念过去那个稳固的德意志帝国。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迷茫的德国社会开始热衷于虚构出一个又一个的邪恶形象,有罪犯、赌徒、投机者,而其中最为邪恶的,就是那些被指控操纵了金融的犹太人。
纳粹党集会
纳粹主义的萌芽,就是在战后的混乱和国内革命的烈火中开始发芽成长,并最终成为整个德国和欧洲的主宰者。
1923年11月8日那个凄风冷雨的夜晚,国家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人阿道夫· 希特勒,在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发动了闹剧一般的“啤酒馆政变”。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