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四):贪婪的俄国人和不知所踪的盟军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9-10 02:58:19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俄国人来了

9月的第二个周末,大批难民为了躲避德军的入侵而连夜逃离,这一幕也将在未来几年欧洲的许多地方轮番上演:

“整条公路上都挤满了军车、各种类型的机动车、四轮马车和成千上万走路的难民。所有人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东方。

四散奔逃的波兰军民

黎明时分,大量走路和骑自行车的人加入了混乱的人群。这实在很不寻常。整群人在惊恐中行进,没有人知道要去哪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要去,更不知何时才是个头。无数普通汽车和几辆政府用车正试图超越前面的卡车和马车队伍,车身都已经肮脏不堪,布满污泥。

大多数的车牌号都是华沙的。看到如此多的上校和将军等级的高级官员携家带口逃离,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许多人紧紧抓着小汽车及卡车的车顶和挡泥板不放。很多车辆的窗户和挡风玻璃已经破碎,引擎盖和车门也坏了。 各式各样的来自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的公共汽车缓慢行驶着,车上载满了乘客。

紧随其后的是各式的四轮马车,上面满是妇女和孩子,他们身上都不干净,而且又累又饿。骑自行车的大部分是年轻男 人,偶尔会看到年轻妇女。还有各种走路的人,有一些是徒步离家的,还有一些是因车辆报废而不得不下车步行的。。。”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9月17日,那些被占领的城镇里的高音喇叭中传出了德国人刺耳的声音:红军在德国人的同意下,已经跨越了波兰的东部边界。

德国人如此神速地打垮了波兰,完全出乎了世界上所有政府的预料,其中也包括了莫斯科。在9月5日的时候,莫洛托夫在书面正式答复德国其要求苏联出兵的请求时还声称,苏联将在“适当的时机”出兵,但“这一时机现在尚未到来”——但他没有忘记告诫德国人,哪怕他们先到达了,也必须严格遵守两国秘密瓜分波兰的“分界线”。

但是9月8日午夜刚过,德国的一个装甲师就抵达了华沙郊外,柏林的里宾特洛甫赶紧给莫斯科的舒伦堡大使发去了一个绝密电报,声称波兰战事“进展之神速甚至也出乎我们的预料”,因此德国希望知道“苏联政府的军事意图”。

在树林中躲避空袭的波兰难民。

第二天下午,莫洛托夫的答复就来了,他首先“为德军进入华沙”正式向德国人致贺;然后告诉德国大使,苏联将在“最近几天内就采取军事行动”。

9月10日,因为苏联完全没有想到德国的军事行动会如此迅速,一个大难题横在了舒伦堡和莫洛托夫面前——苏联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借口向波兰动手呢?

苏联政府最初提出的借口是:“波兰正在瓦解,因此,苏联有责任援救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而且,莫洛托夫一个劲地询问,华沙何时会被攻占,这样一来,苏联出兵才能师出有名。

德国政府大为恼火,凭什么毛熊出兵要把罪名按到我们头上?难道8月份签订的是个战争条约吗?

两国的外交人员用非常高的效率进行了扯皮,莫洛托夫一再请求德国人不要“这么斤斤计较”,因为苏联政府实在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借口——苏联从来就没有过问过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情况,现在纯属临时抱佛脚。

接下来,斯大林就展示出了丝毫不亚于希特勒的寡廉鲜耻:

9月17日下午6点,苏联红军已经越过了波兰边境。苏联出兵的理由居然是——由于波兰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波苏互不侵犯条约》自动失效,苏联必须保护它自己的利益以及生活在波兰境内的,(苏联政府从未过问过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

就在苏联军队踏上波兰国土的同时,莫斯科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波兰驻莫斯科大使,俄国将在波兰冲突中严守中立!

1939年9月,苏德军队胜利大会师——政治就是这么荒唐。

第二天,德军和苏军就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胜利会师了。而21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德国强迫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签订了极为苛刻的单独媾和条约。

在这次突袭波兰的军事行动中,苏联红军交出了不太合格的答卷:700人阵亡,1,900人负伤。虽然无法和年底在芬兰的拙劣表现相比,但这也让德国人得以首次窥见这个泥足巨人的缝隙。

起初这两个独裁者还打算留下一个夹缝中的“波兰国”来缓和世界舆论。但是斯大林首先提出要求,终结了波兰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的可能——因为知道自己在入侵波兰的问题上帮了希特勒的大忙,所以斯大林打算充分利用这点,再狠狠地在德国身上捞一把:

在起初的条约里,双方大致以波兰中部为界。但是斯大林的提议却是苏联只要波兰的东部,波兰中部让给德国人。新的分界线将以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桑河为界。

而斯大林“让”出土地的交换条件就是,苏联要拿走原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立陶宛和波兰东南部的油田——但是每年苏联会给德国分三万桶原油。

听起来苏联很大方,但如果你知道斯大林让出的两个波兰省份早已被德军占领,估计你会和希特勒一样骂骂咧咧的。除了这些,苏联红军还以“立刻发动进攻作为严重威胁手段”,要求在爱沙尼亚境内建立军事和航空基地。精于此道的希特勒一听就知道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他当即下令撤走居住在这两个国家里的数万日耳曼族人。

尽管希特勒对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满意,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俄国人的做法。现在,苏联拿走了波兰东部省份,居住了许多日耳曼人的西部省份被并入了德国。对于那些留在中部省份的波兰人,他们将很不幸地成为希特勒的一个“范例”——德国人是如何对待被征服的劣等民族的范例。

汉斯·弗兰克被任命为德国驻波兰总督,他将严格遵照元首的指令,丝毫不考虑人道主义,将波兰这座“屋子”清扫干净——让这些波兰人彻底成为第三帝国的奴隶。

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哪里?

当代人回顾上世纪30年代末期的欧洲风云时,无不会被当时英国和法国政府那顽固的绥靖思想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直到1939年3月份,张伯伦才在一次演讲中宣称,自由甚至比和平更为可贵,英国现在可能要被迫为它而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向波兰做出了保证。不过也就仅仅限于口头保证——用丘吉尔讽刺的语言来总结就是:

直到现在政府才“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达成了一项令人高兴的妥协,那就是一切可能的准备工作都不得妨碍本国的贸易或以大规模的措施来激怒德国人和意大利人”。

法国政府的情况其实更为糟糕,达拉第和博内也是既想重整军备,同时又要追求和平。但是对法国来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政治和金融)混乱以后,那个然面临着社会动荡和经济不稳定的法国政府却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大喊空话,主要的精力也仍旧放在了装模作样方面。

指挥交通的德国士兵。

法国从来都不愿意为波兰这个“盟国”承担起对德作战的主要任务,除非一支全副武装的英国军队能够帮他们防守从马其诺防线的西北端到英吉利海峡的那个约290公里(180英里)的缺口。

所以在1939年5月19日签订的法波武装部队合作的军事条约中,甘末林将军对法国承诺用来进攻德 国的兵力,非常小心地没有写下任何具体数字。他只是告诉波兰人,在德国进攻波兰的16天内,法国将以“大部分的兵力”进攻德国。(注1)

众所周知,德国进攻波兰还不到16天,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这样一来,法国政府就认为自己自己可以解除道义上的责任了。

实际上,在9月7日,法国的第二集团军群(第五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曾经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德国领土。没有遇到抵抗的法国人一直推进到了德国人在劳特堡和特里尔之间的筑垒防线,才停下了脚步。

这一停就是好几个星期,然后他们就原路返回,撤回到马其诺防线后面去了。

是法国人不想进攻德国吗?这种结论过于武断而且也不正确。真相是法国人坚持的那种古老的战术思想和他们落后的动员制度,让庞大的法国陆军根本就不可能在宣战十几天里做好发动一次猛烈进攻的准备。

法国将军们坚持,必须将大量“有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召集入伍,并让这些新编成的部队完成作战准备之后,才能开始作有效的行动。而且,所有的大型进攻必须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先用大规模的炮击来作准备。

对付任何设防的阵地,重炮是一种必要的“开罐器”,这同样是法军战术中不可动摇的法则。而大部分的大炮这会儿还待在仓库里面呢。

乍一听,许多外行都会觉得法国这种动员方式不是挺正常吗?现在世界各国不都是这么干的吗?但是,现在任何国家,手头可是随时掌握着一支数量不等,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并且可以第一时间投入战场常备部队的。

可是当时的法国却没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所有对德国的信心全都来自自己庞大的兵源数量和马其诺防线。

涉水渡河的德军坦克

至于英国人,他们再也不可能像在一战爆发时那样,迅速向法国派出一支10万人的精锐大军了。首先,在25年后的1939年,德国空军的威胁大大加强,1914年曾经使用过的那些法国北部的港口,比如哈佛、第厄普、布洛涅和加来,都已经暴露在了德军可能的空袭之下。主要的登陆点不得不朝后转移到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半岛上的瑟堡、布雷斯特、南特和圣纳泽尔等港口。

仅仅这一项变动,英国军队到达前线的路程就增加了三倍,相应的供应和运输工作的复杂性也就随之成倍的增长了。而25年后的军队里,新增加的坦克和重型车辆,不仅占用了更多的轮船运力,还对港口的装卸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支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不同的是,它对于沿途的道路条件、维修工场和笨重的修理设备要求可是多得多,同样,维修人员的数量也会多得多,这全都增加了后勤的压力。

偏偏英国人当时采取的战略,是压缩野战兵力来确保国内的防空力量,以上种种,导致直到开战后一个月,只有8万人登陆法国,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部署在交通线上的后勤部队(为大部队打前站),真正到达前线的只有两个步兵师。

直到10月中旬,戈特勋爵指挥的英国远征军才凑齐了四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至于英国人的装甲师,到达法国都已经是1940年的3月份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装备全都丢给了德国人。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一下1939年欧洲战争的局面吧:

波兰那支毫无希望的落伍军队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迅速打垮了;而这支小型坦克部队成功的关键,就是他们和一支优秀的新型空军部队进行了完美的战术配合,实施了一种全新的空地协同作战战术。

而在西线,波兰人寄予厚望的法国军队行动却是那么的迟缓,以至于他们始终都没能向德国施加有效的压力,最终自己也被彻底击败。

“英国人!这就是你们干的好事!”纳粹德国宣传画,波兰语绘制,目的是阻止波兰士兵逃往西方。

注1:法国人还坚持这个军事条约必须在签订政治条约之后才能生效,而对应的政治条约直到大战爆发以后都未能签订。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