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你来,是要你把这些工作尽快落实!我是不行了,等我死后,那些先见马克思的同志们会问我,革命成功了,你掌权了,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好事呢?我能说,我的部下还没房子住吗?难道我能就这样去见我的战友们吗?”
乍一看,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席话真的就成了他的临终遗言,每每回忆起当天的情景,他的属下冯丕成都会哽咽不止。
“我是他最后一个接见的人,他是真正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分钟,我亲眼看见他是苦死累死的!”
的确,这就是开国上将贺炳炎的一生写照,没有什么赞歌和口号,唯有务实与奋进,为党和国家时刻做到殚精竭虑。
图|贺炳炎红军时期,他曾一人智擒47名俘虏,也曾单兵对抗敌军多轮进攻,是当之无愧的“孤胆英雄”。
从一名提着糨糊桶子的红小兵成长为一员开国将军,变化的是军功和地位,不变的却是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兢兢业业已然到了感天动地的程度。
1960年7月,将军病逝于成都,20万军民自发冒雨云集北校场,只为送他最后一程,当时,贺龙元帅亲笔书写挽联。
“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
就是这样一位满身是伤痛的断臂将军贺炳炎,穷尽一生成为新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一同了解一下。
一、“糨糊桶看来是不用提了,该提枪打仗了!”1913年2月5日,贺炳炎出生在湖北松滋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炳炎”这个名字是他和教书先生一起合计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喜欢‘炳炎’这两个字,有大火冲天的感觉,听起来也特别有气魄!”
事实也是如此,贺炳炎从小的脾气秉性就特别刚烈,每每遇到邻家贫苦小伙伴受到欺辱,他一定会挥拳相助。
1929年春天,贺龙率领红四军转战松滋、宜都边境,在看到16岁的贺炳炎人小志坚决心大,当场同意他的入伍请求,成了部队宣传部提糨糊桶的宣传兵,还在此后不久成为我党一员。
1930年7月,红军在潜江渊博子口同白军展开战斗,战情胶着之际,贺龙命令警卫班班长贺炳炎传令预备队红六师顶上去。
没成想,战斗胜利之际,贺龙却没有见到贺炳炎返回的身影,一众人急吼吼地要去找人时,却看到他押着47名俘虏归来了。
原来,传令之后,贺炳炎返程之际,遇到了几十名溜出包围圈的白军,只见他急中生智,大声喊着“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随即机智地和几十名敌军斗智斗勇。
起初,白军士兵根本没把这位红小鬼放在眼里,没成想,贺炳炎一边开枪对战,一边灵活地用手榴弹进行轰炸,最终弄得白军士兵吓破了胆,只好乖乖投降。
眼看贺炳炎满载而归,贺龙高兴地感叹道。
“幺娃子,一人押回47个俘虏!你17岁了,长大了!糨糊桶看来是不用提了,该提枪打仗了!”
12月,红二军团在松滋先遭受敌军18个团集体围攻,贺炳炎率部护卫贺龙、邓中夏等军团首长强行突围,危急之中,面对穷追不舍的强敌,贺炳炎挥刀砍破了银元口袋,致使追敌哄抢,我军首长得以成功突围。
图|贺龙1932年6月,贺炳炎来到洪湖湘鄂西军校深造,在与军校学员一同奉命阻击敌军之际,大部分人都是赤手空拳,只见他毅然将自己的配枪让给战友,自己则操着一把菜刀杀向敌人阵营。
敌军见到如此悍将纷纷丧失斗志,两个团的兵力随即被我军歼灭,从那之后,贺炳炎便被冠上了“贺小龙”的称号,还一度被外界误以为是贺龙之子。
1935年3月,大庸县后坪战斗中,面对抢先占领制高点的敌军,我军反扑不利只能被迫撤退,还因此陷入绝境。
危急关头,又是贺炳炎独自占据一座山头,只见他收集两挺机枪、一堆手榴弹,对敌军发起远程、近程相结合的打击,负伤后依旧连续击退敌军几轮进攻。
最终,红军主力得以重新组织有效反攻,这场战役结束后,贺炳炎被组织誉为“孤胆英雄”。
二、“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1936年11月,被任命为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年仅23岁,率部踏上长征路。
12月,就在湖南瓦屋塘战斗中,他的右臂被敌机炸断,当时,医疗条件极度匮乏,贺炳炎被绑在门板上,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完成了2个多小时的手术,口中的毛巾都被他咬破了。
手术之后,他只在担架上躺了6天时间,随后便开始指挥战斗,为了解决全军和老百姓吃盐问题,他又带领百余名敢死队员,乔装打扮成马帮后闯入敌人防区内的四川自贡盐场,成功运回大量食盐。
长征路上,贺炳炎根本顾不上自己的伤情,自己骑的骡子常常让给伤员用,就连贺龙女儿贺捷生走失最后都是他找回的。
一路上,他决不允许丢下任何一名革命同仁,一路护送所有部下坚持着顺利走出草地。
抗战爆发之后,伤病未愈的贺炳炎从西安返回部队,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七一六团团长,率军挺进宁武、神地、朔县一带展开斗争。
说起当年雁门关大捷正是他的杰作,不但是八路军对日军展开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还一举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10月,八路军宣布组建一二〇师第三支队,贺炳炎出任司令员,余秋里出任政委,全军起初来到大清河北岸进行根据地巩固和扩大工作,短短几个月后,支队由原来的304人扩充到近5000人的规模。
图|余秋里令人震撼的是,贺炳炎和余秋里都是独臂战将,每每遇到战斗,两人总会并肩出现,贺炳炎在左、余秋里在右,两个“一把手”通力配合,总能给战士们最正确的战术、战略,也给全军上下最坚定的作战力量。
对于这支“一把手的部队”,贺龙曾给过极高的评价。
“他们两个人都是一支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啥人,可他们就是这么东搞搞、西搞搞,硬是搞出了一支部队,要说这支队伍确实打得很硬,敌人一听见‘一把手’队伍来了,老远都赶紧溜了!”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整风的贺炳炎当选七大代表,毛主席见到他后一度激动万分。
“中国从古至今,哪里有几位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
面对毛主席如此信任与赞许,贺炳炎备受鼓舞,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不辱使命,后来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1955年大授衔,贺炳炎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虽说此时的他早已脱胎换骨,还有着极高的政治、军事地位,传奇依旧在继续。
三、“我战斗在成都,死也死在成都!”建国之后,贺炳炎的地位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即便如此,他还是喜欢和战士们常常聚到一起谈武论道,还常常即兴表演自创的“独臂拳”。
很多人都知道,他特别擅长记人名,凡是接触过的部队士兵,见过一次后,下次见面就能做到直呼其名,在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时,哪怕是军区大院的花工、澡堂师傅、水电工、厨师都曾是贺将军的座上宾。
革命历程中,他曾11次负伤,浑身上下留下过16处伤疤,积劳成疾之际,浑身几乎没有一处好地方,每次洗澡时,无论是他自己和亲人都要遭受肉体、精神上的极大折磨。
即便如此,他也不曾搞过特殊,组织为了照顾他的病体特地拨款盖宿舍,他却用这笔钱盖了新的军官宿舍,自己仍旧住在简陋的旧房子中,组织无奈给老房子安暖气,他却在后来将暖气片送给了军区医院。
就是这样一位俭朴到极致的开国将领,衣领破了,就将衣服右边的袖子拆下来补一补,左袖子磨穿了,索性也用右边袖子代替。
家中的一床被面又破又旧,妻子想要找后勤换一套新的,贺炳炎坚决不同意,一件旧衣服一直缝缝补补到他病逝。
多年来的负伤病痛让他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组织多次劝他去北京休养,可他却都拒绝了。
“我不当这个司令员可以多活20年,可我是成都军区司令员,我的岗位在成都!”
直到1960年7月1日,积劳成疾的贺炳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就在当天上午,他还将操心着部队的营房建设情况,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情景。
图|贺炳炎追悼会当年,他曾跟成都的老部下们留下过这样的遗言。
“我战斗在成都,死也死在成都!”
源于此,在他病逝后,部队上下力求老首长安葬于成都。
7月5日,成都军区为贺炳炎举行公祭仪式,20万军民自发冒雨为他送行,专程赶来的余秋里将军扶柩痛哭。
“我的老战友啊!你心里永远装着党和革命,偏偏没有装上你自己啊!”
47岁的生命,终究还是太年轻了,即便如此,贺炳炎终究点燃了自己的一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路,也照亮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对于后人而言,贺龙元帅总是人尽皆知的存在,至于贺炳炎,因为英年早逝的缘故,后人对他并不甚了解,可这依旧难以掩盖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红军赵子龙”、“军中一把手”、“孤胆英雄”,这些都曾是贺炳炎的称号,也都是他的斐然战绩,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中国革命史缩影。
即便如此,他的心中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如此无我与无畏才是创造传奇的原因所在。
生为人杰,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