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4日,一个词条不知不觉在网络上快速升温,只要输入“王进喜泄密”几个字,瞬间就能冒出万余条信息,无数键盘侠面对屏幕如获至宝般渲染着此事。
王进喜,新中国最值得敬畏的铁人,他又如何会在多年后与“泄密”扯上关系呢?
对这件事有印象的人们大概都读过当时网络热传的一篇或几篇文章,而每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无外乎都是一段类似的剧情。
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载了一张照片,照片主体正是王进喜,只见他手握钻机手柄眺望远方,身后还有着高大的井架。
图|被广泛引用的新中国最著名“铁人泄密”照片在此之后,日本情报专家仅凭这张照片便揭开了当年大庆油田的秘密,还包括油田方位、油井直径、储量与产量等问题。
有了这些推断数据,当中国政府面向全世界购买炼油设备之际,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轻松中标。
老账重提,故事又描述得玄玄乎乎,网友们忙着沉浸刷文,还真没有几个人在意这有鼻子有眼的叙述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只能说“谣言止于智者”,所有的真相总会有迹可循,就看探寻真相的人有多少耐心和勇气追本溯源,有关于“大庆油田泄密案”这件事,真相还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一同了解一下。
一、《中国画报》封面真的刊登过这张照片吗?几乎所有对此事提出质疑的文章都绕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1964年的《中国画报》选取了铁人王进喜的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想要求证这件事,并不难。
可以先来了解一下《人民画报》,作为我国首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于1950年7月正式创刊,毛主席还曾亲自为其题写刊名。
后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以及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这一期刊又创办了英文版,而中文版又与英文版有何不同之处呢?
在当年负责画报图库编辑工作的两位老师口中,直到1999年以前,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内容完全相同,仅仅是语言载体不同而已,排除掉这个差别因素,只需要找到任意一版1964年的《人民画报》即可。
当年的这份期刊还是月刊形式,全年12份被找齐后发现,根本没有王进喜的身影,12张封面也的确是当年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或情景,为了刨根究底,有心人又将1960年到1966年所有的《人民画报》封面集齐,为的就是防止是因为日期有误导致错判。
图|《人民日报》王进喜封面之所以选择这一段时间,也是有原因的,王进喜是于1960年下派到大庆的,而王进喜被当做时代先进人物多次出现在报刊媒体的时间集中在了1964年到1966年。
在此期间,《人民画报》的确用王进喜做过一次封面人物,只不过,那一张照片并不是他在油田工作的画面,而是当年在北京出席会议期间,去北郊一所幼儿园探望之际拍摄的。
从这一点看,当初网络上沸沸扬扬的“铁人泄密”,准确度就有待考究了,而这恰恰是整件事值得质疑的一个方面。
二、王进喜的照片真的存在那么多的秘密吗?相传,当年中国的其他媒体在刊载文章《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对于王进喜事迹的相关报道中,有意避开了油田的位置、规模、加工能力,就是为了防止国际对于中国石油领域的深度封锁。
而“铁人泄密”事件中,日本情报人员通过王进喜站在钻井机旁的照片及相关报道文章,推断出了一系列重要信息。
其一,从服装来判断,中国仅有纬度46度至48度的地区,冬季才需要穿上厚厚的棉服,由此可判断,大庆油田大概率位于中国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
其二,从王进喜所握手柄的姿势来判断,可以判断油井直径,也就是使用钻机的类型。
其三,从图片中反应塔扶手栏杆与塔的相对比例推断,反应塔直径约为5米,由此推断大庆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在100万吨。
看起来,这些推断合情合理,难不成,王进喜的这张照片真的有如此大的信息量吗?真实答案依旧让人大跌眼镜。
首先,从王进喜的穿着就能判断大庆油田的区域,这样的说法难免有武断的嫌疑,并不是说大庆油田在冬天不需要穿棉衣,而是在我国当时的几处油田,在冬天里都会有这样的情况。
就比如,克拉玛依油田,冬天最冷可以达到零下40摄氏度,玉门油田,冬天最冷也可以达到将近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
所以说,仅凭穿着就能判断油田位于东北,怎么看都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次,从王进喜手握手柄的姿势就能判断出油井的直径,这个问题比较专业,但也不足以说明日本情报机构的推断就是正确的。
虽然这个推断涉及到的问题比较专业,但这并不代表“铁人泄密”的论断无法得到考证。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源于此,玉门油田被列入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我国也因此从苏联及罗马尼亚进口了不少钻机。
图|《人民画报》1966年第一期封面照,原题“石油待运”从这一点看,大庆油田当年用到的钻机类型,日本情报部门完全可以从其他途径掌握最准确的信息,根本不需要睁大双眼通过一张照片的模糊背景去揣测。
除此之外,专业人士也给出了释疑,全世界的油井直径就那么几个固定尺寸,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日本情报部门也没有理由纠结这个问题。
第三,通过王进喜所在钻井以背后油田距离等照片背景画面来推断油田储量和产量,先不说这样的设想能否成为现实,当年那张照片呈现出的模糊背景,根本无法提供更加准备的信息,想要推断出所谓的专业数据,根本就是无从谈起。
可悲的是,就是这些普罗大众并不了解的推断,让整件事陷入到一种莫名的离奇感,甚至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信这些不切实际的论断,以致于忽视了问题的本质与真相。
此时再来追本溯源,日本情报机构如此热衷此事的原因,无非就是想要在此后抓住时机推动两国之间的石油设备贸易,而要说“铁人泄密”事件真的达成这一目的了吗?
三、日本是否因此向中国出口过石油设备?事实上,中日展开石油勘探开采技术合作的时间是在1973年之后,也就是在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
在此之前,日本在新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炼油设备订单中顺利中标,这件事明显就是不存在的,如果两国之间真的有这样的贸易往来,邦交正常化必定会因此提前。
除此之外,1979年签署的《中日备忘录》中,日方开始向中国提供贷款,形式便是提供机械设备用于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地的石油开发,即便如此,大庆油田也并没有在第一批名单之中,起用日本石油机械也已经是1984年后的事情了。
事实上,大庆油田从发现到70年代的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中日两国连最基本的建交工作都没有开始,日本即使获悉了中国的石油生产现状,想要以此向中国提供石油设备,这件事也是无从谈起的。
四、谣言到底来自哪里?2009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叫《石油记忆》的书籍,其中,一篇介绍《资料工作文选》的文章似乎可以为“铁人泄密”这件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篇文选是1984年8月内部发行的汇编书籍,就在那本书籍中,一篇《要重视情报资料的分析工作》中,明确提及了日本人通过搜集我国当年公开发行的报刊进行分析,以此获取重要经济价值的情报。
图|《资料工作文选》原文毫不夸张地讲,这篇文章才是“铁人泄密”事件的由来和根源,而前文提到的那些网络热文提出的有关质疑和论点也基本全都出自这篇文章,对错与否,前文已经给出解释。
这便是当下互联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炒作效果,看似准确性极高的内参资料在出现错误后,又经过了后来网络写手们的揣摩、想象、主观臆断,自然达到了如此轰动网络的效果。
仔细想来,日本情报部门当年真的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地获取大庆油田的情报吗?
事实上,早就在大庆油田进入勘探阶段后,新中国就已经公布了“松辽平原有石油”的确切消息,除此之外,按照当年中国的石油生产水平,想要独立自主完成所有环节是根本不可能的,至少,在设备这方面都无法实现。
结语近些年来,网络上的确充斥着很多打着所谓的“还原真相”的旗号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的情况,种种不堪入目的无耻言论,才真的成为了互联网这个大众精神世界的雾霾。
当正义被挑战、良知底线被降低、社会价值观被冲击,扰乱的自然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铁人泄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面对任何来自所谓基于事实的推断,最起码的求证必定是追本溯源、合理解释,唯有心存疑问,才会真正做到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之后才能做出更准确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