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通过业务分拆优化结构本属正常商业行为,但部分公司借分拆之名,要求员工与新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试图将劳动者工龄“归零”,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本文从《劳动合同法》角度剖析此类操作的法律后果,助您识别风险、维护自身利益。
一、工龄清零:经济补偿金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致命损失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或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若公司通过分拆业务迫使员工与新公司重签合同,可能导致原工龄被“清零”,直接后果包括:
1. 丧失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资格:原工龄清零后,员工需重新计算工作年限,即使原单位工龄已满10年,也无法主张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丧失职业稳定性。
2. 经济补偿金大幅缩水:若未来公司裁员或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工龄清零将导致补偿金从零起算,员工可能损失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补偿。
3. 社保与福利权益受损:工龄与社保缴费年限、医疗期、年休假天数等直接挂钩。工龄清零将导致社保连续性中断,影响退休待遇及医疗保障。
案例警示:某制造企业跨省搬迁时,因未明确工龄连续计算,员工要求按原工龄(含分拆前单位)计算补偿金,最终公司被迫支付超预算35%的赔偿。
二、法律明确禁止工龄归零行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原工龄合并计算为新单位工作年限。最高法司法解释亦明确,用人单位通过分立、合并或关联公司换签合同等方式规避工龄责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若公司强制要求员工签署“自愿放弃原工龄”协议,此类条款因违法而无效。员工可主张原工龄连续计算,并要求公司承担违法解除合同的双倍经济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的200%)。
三、劳动者应对策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1. 拒绝签署放弃工龄文件:切勿轻易同意“工龄清零”条款,签署前应要求公司书面承诺工龄连续计算。
2. 留存劳动关系证据:保留原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记录等,证明工龄连续性。若公司通过分拆转移劳动关系,可要求新公司出具工龄承继书面文件。
3. 及时主张权利:若公司以“不签新合同即解雇”相威胁,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8条主张违法解除赔偿,或通过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工龄连续。
四、结语:企业分拆不能牺牲劳动者权益
业务分拆是企业战略选择,但不能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代价。劳动者需警惕工龄清零陷阱,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企业亦应合规操作,避免因违法用工引发群体性争议,最终损害企业声誉与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