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阎志慧拄着拐杖回到忻州的老宅,看着许久未归的老家,阎志慧的心中感慨不已。
正当阎志慧准备踏入家门的时候,一个售票员却将他拦了下来,阎志慧只听这位售票员对自己喊道:“同志,要进去请买票。”
阎志慧苦涩一笑,这才明白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老宅也不再是属于阎家之物了。
随后,阎志慧交了钱进了阎家老宅,看着里面熟悉的一砖一瓦,他不禁想起了阎家这些年来的兴衰。
其实,阎家的兴衰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阎锡山。
辛亥革命发家阎锡山是山西的五台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小时候的生活也算过得富裕。
阎父是一个商人,他本想让阎锡山好好念书,将来好考取功名,但阎锡山对读书却是没有兴趣,在14岁的时候就辍学了。
见阎锡山如此,阎父也是放弃了继续让他读书的想法,转而带着他去到了自家的“吉庆钱铺”学做生意。
可惜的是,因为决策失误,父子俩将投资的钱赔得血本无归,不得已逃到了太原躲避债务。
后来,阎锡山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努力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之中,并且被官费保送到了日本留学。
因为在日本留学的经历,阎锡山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在1905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09年的时候,在日本学习了五年的阎锡山回到了国内,他先是在陆军部开办的考试中考出了上等的成绩,接着又被授予了协军校的军衔,可谓是风光无限。
而在这个过程中,阎锡山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那就是将山西新军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因为有着山西新军的领导权,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阎锡山等同盟会成员便有了起义的武装力量。
在阎锡山等同盟会成员的带领下,山西起义军成功地攻入了城内,并且将彼时的山西巡抚陆钟琦杀掉,而阎锡山也在此战以后成为了山西都督。
虽然起义军成功地占领了城池,但清廷也很快便作出了反击,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奉命前来镇压山西起义军。
清廷本以为以吴禄贞手下的军队,足以将阎锡山等人通通镇压,可清廷没有想到吴禄贞早已经是一个革命者。
吴禄贞在接到镇压起义军的指令以后,并没有前去镇压阎锡山,反而邀请阎锡山共组“燕晋联军”,准备在北方搞革命。
阎锡山在接到吴禄贞的邀请以后,便立即派兵前往石家庄,准备将京汉铁路截断,从而将清廷运往武汉的军用物资给拦截下来。
燕晋联军的这一行动阻止了袁世凯就任总理大臣的计划,袁世凯因此而对吴禄贞与阎锡山恨之入骨。
为了报复他们,袁世凯派人将吴禄贞给刺杀,吴禄贞的死亡也使得燕晋联军的雄图胎死腹中。
如此一来,阎锡山只能放弃北上的想法,转而将手中的力量用来应对清廷派来进攻山西的兵马。
清廷的行动非常迅速,还没等阎锡山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将娘子关给攻占了。
为了应对清廷的进攻,阎锡山分兵南北,与清廷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一方面,阎锡山率领着手下的兵马北上绥远,吸引清廷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让副都督温寿泉带人南下河东,给清廷的后方与侧背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可以说,此时的阎锡山仍然在做着比较正确的事情,那就是推翻已经腐朽的清政府。
左顾右盼按理说,以此时阎锡山与清廷的关系,他是绝对不会有后来那般结局的,那又是什么导致阎锡山的人生路线发生变化的呢?
这还要从阎锡山本人的左顾右盼、毫无魄力与大局观说起。
原来,在清廷大军压境以后,阎锡山虽然很快就作出了应对,但他内心仍然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在阎锡山看来,只要袁世凯愿意协同军民,颠覆帝制,与民更始,那他完全可以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这样清廷就不会将自己视为敌人了。
因此,阎锡山便致函袁世凯,与他诉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有了著名的“南北议和”。
在“南北议和”以后,阎锡山一边向袁世凯表明了自己的支持,一边又向孙中山寻求帮助,可以说是两头都讨好。
之后,为了交好袁世凯,阎锡山更是赞同了袁世凯在北京建都的主张,这也让袁世凯看出了他的可拉拢性。
于是,袁世凯便决定重用阎锡山,而阎锡山并没有让袁世凯失望。
为了讨好袁世凯,阎锡山竟宣布退出了国民党,选择站在袁世凯一方,着实是走的一步臭棋。
不仅如此,无论是后来的袁世凯图谋称帝,亦或者是他倒行逆施,阎锡山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定不移地支持袁世凯,这样的行为乃是不忠不义。
而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的罪行比之袁世凯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阎锡山却仍然选择支持段祺瑞。
因为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加上他的荒唐罪行,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对段祺瑞进行了讨伐。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阎锡山仍然公开支持段祺瑞,他不仅命令冯国璋派人与护法军进行战斗,还让旅长商震带领手下军队前往湖南参战,结果晋军的这支军队全军覆没。
明明手中有着不错的力量,可阎锡山却因为自己的左顾右盼而导致自己的影响力被限制在了山西一带,并没有丝毫像样的作为。
因为在袁世凯与段祺瑞身上受到的多次教训,阎锡山在这之后便奉行了“三不二要主义”,不求飞黄腾达,只求保境安民,好好做自己的山西都督。
不得不说,虽然阎锡山此前对袁世凯与段祺瑞的支持让他受尽了嘲笑与非议,但是他对山西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自从奉行“三不二要主义”以后,阎锡山对参加军阀混战便持拒绝态度,而山西也因此得以和平好几年。
不仅如此,阎锡山凭借着自己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在山西推行了水利、植树、天足、剪发等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政策。
1918年的时候,阎锡山又在山西推行了“村本政治”。他以五户人家为邻设置了邻长一职,又以25户人家为闾设闾长,每个村都设村长,积极地发挥了民众的作用。
当然,阎锡山并不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阎锡山自觉羽毛丰满,便有了争夺天下之心。
恰逢当时的蒋介石准备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他看重雄踞山西的阎锡山,便竭力拉拢他。
在那个时候,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的冯玉祥人多势众,而蒋介石为了平衡,便拉拢阎锡山而抑制冯玉祥,阎锡山因此而坐上了内政部长的位置。
从这以后,阎锡山的名声便与蒋介石、李宗仁与冯玉祥对齐,被认为是有实力在华北雄踞一方的军阀。
当然,阎锡山与蒋介石的关系并没有一直交好下去,在1930年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命令何成浚找机会将阎锡山抓住。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此事竟然被阎锡山的手下给窃听到了,而阎锡山也因此得以逃过一劫。
在回到太原以后,阎锡山与蒋介石的关系彻底恶化,他将自己的晋军扩充到20万人,准备与蒋介石决一死战。
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阎锡山揭露出蒋介石将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的行为,并指出自己是为了应军民的请求,才不得已通过战争的手段重建党国。
反蒋大军由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等人组成,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而在中原大战的一开始,反蒋大军确实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反蒋大军的弊端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更是投降叛变,这让反蒋大军的士气一落千丈。
不仅如此,因为大军的指挥与配合不当,反蒋大军会师徐州的计划没能实现,这也给了蒋介石一方排兵布阵的机会。
就在8月1日的时候,蒋介石大军开始了反击,局势对反蒋大军变得不利起来。
而在这个时候,张学良更是通电拥蒋,派兵入关,这也导致了阎锡山等人遭遇了两面夹击,反蒋军因此而全线崩溃,蒋介石就这样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反观阎锡山,因为中原大战的失利,此前的一番努力全都白费,他不得不蛰居在大连,以求东山再起。
晚年凄凉,客死台湾不得不说,阎锡山的本事确实不小,在此后的时间里,他借着自己的政治能力,成功地与蒋介石冰释前嫌,并成为了太原绥靖主任。
可惜的是,阎锡山的政治能力虽是不错,但他的方向却是错误的,一直以来,阎锡山对我党都相当敌视。
从1921年开始,阎锡山便开始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还公共支持蒋介石对红军的反革命围剿。
虽说后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但这只是他迫于诸多压力下的选择罢了。
等到后来我党在山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军与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时,阎锡山担心自己的统治会受到威胁,便又对新军与牺盟会动手了。
在古贤会议上,阎锡山鼓动旧军反对新军,从他的这一行为便能看出,阎锡山仍然是那个蝇营狗苟、目光短浅的阎锡山。
等到了1940年的时候,阎锡山更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同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接触。
阎锡山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日军会为阎锡山装备30个团,只要阎锡山愿意与日军联合起来打击我党。
对阎锡山与日军勾结的行为,我党曾经多次对其提出了警告,可惜阎锡山却看不清局势,这也让他的名声变得臭不可闻。
等到了内战之时,阎锡山又仗着自己是山西王,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对于我党的劝告更是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为了自己的利益,阎锡山在晋中抓了七万多人充当炮火,又横征暴敛,导致土地荒芜,山西人民因此而过得非常艰难。
幸运的是,在解放军的努力下,阎锡山在山西执掌了38年之久的政权终于被消灭,而山西人民也重新恢复了安定的生活。
在太原解放以后,阎锡山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带领着自己的政府飞往了台湾,希望能够与蒋介石共掌大权。
然而对蒋介石来说,没有了军队的阎锡山不值得他看重,因此蒋介石将阎锡山收权软禁。
于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山西王阎锡山,到了晚年只能默默接受蒋介石的一切安排。
至于阎锡山的五个孩子早已去了其三,只剩下四子阎志敏与五子阎志慧还活在世上,可惜他们两人都生活在国外,等到阎锡山去世的时候,竟无一人能赶到台湾为其送终。
其实,阎志慧又何尝不想回国看看自己的父亲,只可惜他当时的经济实在困难,就连回国的机票钱都买不起。
一直到1992年的时候,阎志慧才得以回到国内,回国的第一时间,阎志慧便去到了阎家祖宅。
此时的阎家祖宅已经变成了一家博物馆,虽说之前是自家的祖宅,但阎志慧还是要买票才能进去,真可谓令人唏嘘不已。
结语不得不说,阎家是成也阎锡山,败也阎锡山。
而对阎锡山本人来说,或许最大的遗憾便是无法落叶归根了,但这与他自己做过的事情也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