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特朗普击败希拉里,成功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开启了为期4年的美国总统生涯。
2020年,特朗普再次竞选,谋求连任失败,2021年1月19日,发表告别演说,卸任美国总统一职。
2024年,特朗普王者归来,再次竞选美国总统,以绝对优势获胜,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的总统就职仪式如期举行,据报道,此次就职仪式预计将持续4天,活动安排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包括烟花表演、招待会、庆祝大会、烛光晚宴、就职舞会以及全国祈祷仪式等 。特朗普团队似乎决心将这次总统就职典礼打造成一场举世瞩目的 “全球盛事”,向多国政要发出邀请,打破了自1874年有记录以来外国领导人从不参加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的传统。
这种精心准备,似乎向全世界宣告,特朗普的王者归来!
特朗普的再次走马上任,打破了美国政坛132年以来的历史,成为继克利夫兰之后,美国第二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美国总统,不禁让我想到一个词,复辟。所谓复辟,指的是君王失位后再度恢复权位,特朗普在被赶下台后二次竞选成功再度成为美国总统,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二次复辟。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君王二次复辟成功的呢?其结局又如何呢?
朱祁镇夺门之变:宫廷政变下的复辟朱祁镇,明英宗,大明第6任皇帝,网络人称: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明堡宗。
朱祁镇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年少即位,在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辅政,初期政权都也平稳,1439年、1441年、1442年、1448年,大明四征麓川,虽损耗国力但终究守住了国土,稳定的西南边陲。朱祁镇亲政之后,试图从从文官集团手中夺回皇帝权威,于是想学宣宗成祖御驾亲征,结果人菜瘾大,来了个土木堡之变,皇帝成了俘虏,武将勋贵几乎全军覆没,中央禁军十不存一。
危急时刻,大明中央朝廷决定另立新帝,朱祁钰就在如此背景下匆忙登基,年号景泰,而朱祁镇则被尊称为太上皇,与此同时北京保卫战打响,信赖于谦力挽狂澜,避免了明朝重演北宋靖康之耻。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镇也被接回北京,被软禁在南宫居住7年。转机在景泰8年也就是1457年来到,这一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膝下无子的他再也无力掌控朝政,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趁朱祁钰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朱祁镇复位 ,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并没有像传统的登基仪式那样,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典礼,仅仅是在奉天殿上,在群臣的跪拜中,就完成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 。 宫廷政变来的匆促且惊险,仅是少数人的策划推动,并未得到广泛臣子的认可,因此朱祁镇急于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所以其复辟登基仪式显得格外简略 。
朱祁镇的复辟,虽然让他重新登上了皇位,但是观其二度执政方针,少了正统年间的锐气,最典型的就是向文官集团妥协,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拥立复辟的人固然一开始重用,很快就开始打压,武勋势力、宦官势力、文官势力三大势力勾连,借助以李贤为首的文官势力,将刚刚有所恢复的武勋势力压制,同时压制宦官,这也是其子成化帝需要重用汪直,重开西厂,来对抗文官集团的重要原因所在。
朱祁镇的失位复得,皇帝权威受到严重打击,不得不依赖文官集团来维持权位,施政上通过释放被关押50多年的建庶人、恢复胡皇后称号、废除嫔妃殉葬等仁政不断刷新自己的名声,巩固权势,洪武永乐仁宣几朝积攒的皇帝权势在朱祁镇这里被破坏,帝国由盛转衰,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溥仪张勋复辟:闹剧般的皇权回光返照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失败后,郁郁而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了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因总统和总理之间的权力划分问题,两人之间很快就爆发了府院之争。
1917年,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府院之争” 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黎元洪和段祺瑞僵持之际,盘踞在徐州的军阀张勋看到了机会。张勋一直心怀复辟清朝的野心,他的军队都留着辫子,因此被称为 “辫帅”,他的部队也被称为 “辫子军”。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前清遗老和对共和政体不满的人,他们时刻都在谋划着复辟帝制。
张勋表面上以 “调停国事” 为名,率领着5000名辫子兵进京。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突然发动政变,他带领着一群遗老遗少,闯进了紫禁城,将12岁的溥仪扶上了皇位 。溥仪按照陈宝琛事先的交代,假意拒绝了一番后,最终 “顺应万民所请”,宣布复辟,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还通电全国,宣称要 “重行听政,收回大权”,一场荒诞不经的复辟闹剧就此上演 。
在紫禁城内,溥仪重新坐上了龙椅,接受着群臣的朝拜。那些前清遗老们,一个个身着朝服,激动得老泪纵横,仿佛看到了清朝的复兴 。然而,他们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帝制复辟的消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通电声讨张勋,段祺瑞也趁机组织了 “讨逆军”,宣布讨伐张勋。“讨逆军” 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击败了辫子军,张勋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到了荷兰大使馆避难。溥仪在当了12天皇帝后,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这场闹剧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的称帝以及溥仪的复辟,完全是一场违背历史潮流的闹剧,它没有任何群众基础,只是少数封建余孽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垂死挣扎,这场复辟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终结。
克利夫兰:隔届当选,挑战重重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格罗弗・克利夫兰,曾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非连续担任两届总统的人,分别第22任和第24任,当然这个记录在2025年被特朗普打破。
1884年,克利夫兰首次当选总统,那时候的他,可是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一心想要给美国政坛来个大变革。他一上台,就开始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力求让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财政支出,那叫一个毫不留情,能砍就砍,绝不手软。在改善财政状况方面,他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成功地让美国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财政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克利夫兰还把矛头对准了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对那些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官员,也是绝不姑息,这样做让美国政府的风气为之一新,但也无形中得罪了大量权贵集团,因此在1888年,克利夫兰谋求连任时,遭遇失败,败给了本杰明・哈里森。
竞选连任失败后的克利夫兰很不甘心,4年后,1892年克利夫兰卷土重来,再次赢得了总统大选,成功实现了 “复辟”。然而,克利夫兰的第二任期相比第一任期的锐意改革大相径庭,变得保守许多,局势更加复杂,克利夫兰小心应对却总是收效甚微,未能遏制垄断资本,也没能解决农业、劳工问题,机构改革、关税纷争、工人罢工等难题依旧存在,民间对他的评价相比第一任期大幅下滑,后人评价也只是一句“虎头蛇尾”的总统。
二次执政为何困难?朱祁镇和溥仪的复辟,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朱祁镇所处时代封建帝制深入人心,大明王朝的国力仍处于巅峰状态,国家机器运转正常,且景泰后继无人,法理上朱祁镇本身就拥有优势,故而朱祁镇的复辟合理又合法,可以轻易成功。溥仪所处的时代已是20世纪,封建帝制落后愚昧已是共识,民主共和的号角已吹响,革命的星火燃遍全国,逆大势而为,岂能不失败?况且满清王朝带给中国的记忆苦难多于荣耀,你要是大汉王朝,谁敢不服?就你满清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到处割地赔款的洋人朝廷,赶紧滚进历史的垃圾堆吧!
克利夫兰和特朗普的二次执政,基于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公开透明,基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他们的执政至少名正言顺,也能够轻易掌握权力,实现美国政治权利的和平交接,与古代君王的复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两者之间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其实不然,特朗普且先不论,克利夫兰、溥仪、朱祁镇的二次复辟已经表明了二次执政,可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二次执政者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内部权力斗争,第一次会下台自然是内部反对势力大于支持实力,二次上台不是因为反对势力消失了,只是支持势力上涨,而且领导者二次上台的功臣要不要分封赏赐,这就势必与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激烈冲突。朱祁镇二次上台为例,曹吉祥宦官势力、石亨武将勋贵集团、徐有贞文官集团,三大集团勾结在一起,直接威胁了朱祁镇的皇权,所以逼着朱祁镇向文官集团妥协。
除了内部的麻烦,二次执政者还得面对外部局势的变化,这就像一个人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环境,突然又被扔到了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地方,得重新开始适应。
美国的克利夫兰就是个典型例子。他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还算稳定,社会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所以他能够锐意改革,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可等他隔了四年再次上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时候,美国正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克利夫兰想通过废除《谢尔曼白银购买法案》,回归金本位制来稳定经济,但是这些政策需要资本支持,这就逼着克利夫兰向大资本妥协,这样很对事情就无法推行下去了。
这种外部局势的巨大变化,让克利夫兰在二次执政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政策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民众对他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让二次执政者头疼的问题,就是民众期望的转变。当第一次执政的时候,民众虽然有所期待,但总归不高。4年执政下来,赢得一批支持者们,这些支持者是支撑其二次复辟的底气所在,最终成功上位,有了第一任的经验,支持者的期待自然越发高涨。
以特朗普为例,第一次当选总统的时候,美国优先打动了红脖子们,如今第二次执政,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在满足选民期望和平衡各方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真的很考验政治智慧。
终章二次执政,重回权力巅峰,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局势,暗中的反对势力,你以为你在演绎王者归来,实际呢?谁能笑到最后,且诸君拭目以待。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过去,也让我们思考未来。看清过去的历史,才能一窥未来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