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曾听闻城市抢夺人口的重磅消息了。
上一次密切关注此类资讯,还是在2022年。
彼时,一线城市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沉稳,而二线城市早已积极行动起来。
2025年2月,北京经开区针对大学生推出全新政策。
前来求职的大学生,单次最多能享受37天免费住宿,无需支付任何租金。
进入实习阶段的大学生,可一次性享受3个月免费租住,租金全免。
若能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可享受3年租金补贴,第1年补贴市场价租金的75%,第2年补贴50%,第3年补贴25%,力度空前。
此外,北京经开区还对符合条件的“双一流”应届毕业生、QS及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REF排名前30名的留学生到当地工作,连续3年给予专项奖励。
其中,博士每人每年5万元,硕士每人每年3万元,本科生每人每年1万元。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深圳宣布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的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至15天。
深圳南山区对世界前150高校硕士直接发放3万元补贴,坪山新能源产业博士生可叠加获得市、区两级共23万元资助。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GDP增速为3.2%,低于全国均值,且人口净流出17.4万人,这直接致使二手房均价下跌5.7%。
当这种量价背离现象从燕郊扩展到五环内,决策者终于意识到,过去依赖土地财政和人口红利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生育率跌破警戒线、老龄化率突破22%的双重压力下,已难以持续。
我们为何要关注城市抢人的新闻呢?
因为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就拿买房来说,人人都期望房产能够保值增值,可究竟选择哪里的房子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还是城市居民负债率?
其实,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人口,确切地说是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数量。
这不仅关乎未来房产是否有足够的接盘者,还与城市所能维持的生活服务水平息息相关。
人口数量对城市为何如此重要呢?
因为只有足够多的人口,才能支撑起更为优质的服务。
换个说法,许多服务的成本只有在人数众多时才能有效分摊。
例如,在北京,深夜点外卖、叫滴滴都很便捷,有大量人员接单。但在五线小县城,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
众多服务依赖于消费者基数,并非人少服务质量就差,而是人太少时,一些服务根本无法存在。
这就如同金拱门选址开店,若消费人数不足,根本不会有人在此开店。
而房价背后依托的是城市的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一旦这些方面弱化,房价就失去了支撑。
试想,一座城市若没有优质学校、医院和企业,又怎会有众多人愿意倾尽全家之力在此定居呢?

实际上,过去几年,一线城市也出台过鼓励毕业生落户的政策。
2022年,上海教委联合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大幅降低积分落户门槛。
2023年,北京房山区发布《房山区实施“聚源计划”引才聚才支持办法》,针对战略人才和领军人才,最高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资金奖励,提供最高100万元和50万元购房补贴或最高100%、50%租金补贴,且优先推荐办理北京市户口。
然而,这些政策力度有限,影响力也不够,与国内强二线城市的抢人政策相比,显得过于保守。
看看其他城市的举措:重庆、无锡对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高达1000万。
浙江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10万元贷款,创业失败政府兜底。西安规定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即可办理落户。
安徽省甚至推出“婚姻帮扶工程”,连找对象都帮忙解决。
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政策显得有些“不疼不痒”。
当然,也应理解领导的难处,北京自2016年重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后,对人口一直秉持减量发展的态度,这是出于大局考虑。
如今即便想吸引人才,也难以像其他城市那样全力竞争。
时代已然改变,今年杭州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发社会对城市吸引人才的重新思考。
对房地产而言,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正重塑其价值体系。
例如,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周边,80平方米人才公寓月租金突破1.5万元,但配套的港澳青年就业补贴最高可达每月8000元。
这种“以租代补”模式,本质上是将住房成本转化为人才投资,最终通过产业发展回馈城市。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只有大城市才有真正的房地产市场。
一旦一线城市全力参与竞争,二线以下城市几乎难以抗衡。
当北上深杭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每平方公里40亿美元产值时,缺乏高端就业岗位的三四线城市,即便投入大量财政补贴,也难以阻止人才外流。
成都天府软件园周边房价五年上涨80%,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城市出现全款房仅售几万元的情况,同样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价格却天差地别。
这种分化在土地供应端体现得更为明显。
北京在规划中,将四环内住宅用地容积率强制降至2.0以下,而石景山的土拍价格却回到几年前。
深圳南山科技园地块楼面价突破10万元/平米,光明区人才房用地却出现流拍。土地市场的巨大差异,实际上是城市对“有效人口”的筛选机制。
当一线城市凭借政策红利构建优势,三四线城市的人才流失已成必然。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浙江遂昌县发放75万元博士补贴,吸引的申报人数不及深圳10万元补贴计划的1/20。
成都高新区“工作满五年半价购房”政策,推动区域人口逆势增长12%,而同期辽宁某地级市人才引进计划完成率不到35%。
这些差距并非单纯提高补贴就能弥补,而是产城融合度、资源集聚力、政策敏锐性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差距。
城市发展也存在马太效应,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
这既是规律,也符合人性。当下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是关键。
我们不应仅仅关注楼市,因为中国城市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房地产建设,进入创新生态培育、人力资本竞争、制度创新较量的新阶段。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如今这两件事都变得愈发困难。
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搭上发展最快、最稳的列车,千万不要选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