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量子新维度”:一种极其罕见的量子态,被大量发现

老胡懂点星 2025-04-22 15:01:16

过去四十年里,物理学界一直在寻找一种状态: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它奇特、稀有、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被认为是构建拓扑量子计算的关键。而现在,这种状态,终于在没有外部磁场的情况下,大量出现了。

霍尔效应(Hall effect)是一种经典物理现象,指的是:当电流沿着金属导体流动时,如果在垂直方向上加一个磁场,导体内部的电子会被磁力偏转,导致导体的侧面出现电压差。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个叫做“扭曲二碲化钼”(MoTe₂)的材料中,观测到十几种前所未见的分数量子态。传统上,人们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下,给材料施加强磁场,才可能诱导出分数量子霍尔态。而现在,这种材料自身的内部结构,就能制造出等效的“自发磁场”,无需外加磁铁。

为什么能这样?

因为材料不是平铺的,而是“扭曲”的。科学家把两层原子级薄片轻微错开角度,形成一种叫“摩尔图案(moiré pattern)”的周期性干涉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改变了电子在材料中的运动方式,使得它们像是在一个看不见的磁场中运行。这是数学上严格等价的“有效磁场”。

这种效应,最早是由华盛顿大学的许晓东团队在2023年发现。他们在类似材料中找到了两个分数量子态。而这次,哥大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密的光学探测手段,观察到了十几个。

他们使用一种叫“泵浦-探针光谱”(pump-probe spectroscopy)的方法,用一束超快激光短暂扰动材料中的量子态,再用另一束激光追踪它们如何恢复。这个方法,不仅能观察这些态是否存在,还能追踪它们的能量分布、响应速度、介电特性等关键参数。

而这些量子态,有些带有奇特的分数电荷,比如 -1/3、-2/5、-1/2。这不是电子真的裂成碎片,而是很多电子在量子纠缠作用下,表现出像是一个“整体粒子”,但这个粒子的电荷,恰好是分数。这是1980年代Horst Störmer团队首次在高磁场实验中观测到的奇异现象,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为未来量子计算机如果要商用,就不能依赖外部强磁场,它既不稳定,也不易集成。而拓扑量子计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克服误差、保持稳定的一种路线,它需要的正是这种“非阿贝尔量子态”,其中一种就是通过分数量子霍尔态来实现的。

非阿贝尔,是指交换两个粒子的位置,会改变整个系统的量子态。这听起来抽象,但在计算上意味着每一步操作可以编码不同的信息,而且抗干扰。理论上,这种系统非常适合构建容错量子比特(topological qubit)。

这也是为什么研究者说,他们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如果说二十世纪的物理是粒子物理的世纪,那么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很可能是量子材料和拓扑物态的主场。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