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弗吉尼亚,数据中心密度全球第一。13%的全球份额、四分之一的全美份额,全聚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你刷一次手机、点一场电影、发一封邮件,很可能经过这里的服务器。
每一个点击,都在点燃服务器的电源。而服务器是电老虎。一个冷却完善、运行饱和的20,000平方英尺数据机房,满载可耗电四兆瓦,等于12,000户家庭全年用电总量。而这只是一栋。像这样的建筑,在“数据中心巷”成片成片地拔地而起。
北弗吉尼亚人早就看清了问题。有人从前住在林间,早晨听鸟鸣,晚上有星空。如今,一墙之隔,是24小时嗡嗡作响的工业级空调压缩机,背后是GPU服务器在全速燃烧的电流噪音。夏天尤其响。

AI来了,事情更失控了。
ChatGPT是分水岭。传统服务器用CPU,AI模型必须上GPU。功耗不是翻一倍,是翻5倍、10倍。一栋AI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相当于一个小城市。
问题是,电从哪来?
目前弗吉尼亚所有数据中心合计耗电约5吉瓦,未来计划中的项目,还要再吃掉40吉瓦。这是什么概念?整个迈阿密一座城,也不过用5吉瓦。而全球范围内,已经建成或在建的数据中心,预计到2034年年耗电量将达2,900太瓦时,比整个印度全国还多一倍。
而我们的电网,没有准备好。
不仅是电不够,接入也成问题。硅谷企业想上线AI业务,先得排队等电网配套。有些地区排队期长达数年。主电网公司如Dominion Energy承认,根本赶不上速度。
于是“临时解决方案”就上了台面。烧天然气、重启燃煤电站、放弃部分可再生能源目标。这是为了给AI供电的现实代价。
但这不是只属于电力部门的麻烦。
土地也是问题。数据中心不是建在地下或虚空,它需要大量实实在在的土地。一栋占地几万平米,十栋就是一片工业园。而这些土地原本可以做商用、住宅、绿地,或者至少留给未来。
结果是,一边是居民被迫迁移,一边是县政府为税收放权批地。
讽刺的是,这些建筑根本不需要人。数据中心高度自动化,一个园区可能只有几个运维人员。没有就业增长,没有人气带动,只有噪音、电缆、变电站和冷却塔。
北弗吉尼亚不是不欢迎数据中心。
反对的核心,不是技术,不是产业,而是“毫无节制”。数据中心如同没有上限的水泥森林,一栋接一栋,一片接一片。有人站出来了。他们不是要停建,而是要变得“有尺度”。不能再让这种高耗能工业设施,贴着学校、贴着民居、贴着公园盖。
问题是,资本不愿停,政客不敢拦,电力公司在紧急调度,反对声音又太分散。于是,“临时的”建设成了“默认的”标准,变成滚雪球式的发展失控。
反对者提出的诉求并不过分。
他们要的是法规。就像交通有限速、建筑有噪声标准,他们希望数据中心也必须满足安全距离、电力负荷限制、噪声强度控制、建筑高度限制。这不是阻碍发展,而是保护生活底线。
但更大的问题,是谁在为这个AI盛宴埋单?
不是硅谷,不是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超级缩放者”(hyperscalers)。他们赚的是AI利润,用的却是各州居民的公共电网、电力冗余和空气质量。
而真正承担后果的是普通人。他们家的电费、电压波动、空气中微颗粒物增加、噪音污染上升、土地贬值,还有孩子上学时窗外的混凝土风墙。
数据中心当然必要,AI时代也不会逆转。但如果连北弗吉尼亚这个“样板间”都无法搞清规则,其他地方只会更糟。
而当AI开始吞噬基础设施,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必须回答:
我们到底准备牺牲多少来满足机器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