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最关键的一仗,聂荣臻称:这一战要是打输,就没有新中国了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5-02-24 01:01:04

长征中最关键的一仗,聂荣臻称:这一战要是打输,就没有新中国了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关键时刻。在四川、甘肃交界处,一个名为腊子口的天险成为了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点。这里地形险峻,两侧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中间是湍急的腊子河,一座小木桥是通往甘南的唯一通道。军阀鲁大昌在此布防重兵,企图将红军困死。毛泽东下达死命令:三天内必须拿下腊子口!面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红军战士凭借智慧与勇气,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如聂荣臻后来所说:"这一战要是打输,就没新中国了。"这场战役不仅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长征路上 命运转折点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却因为对未来道路的分歧,酿成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危机。

毛泽东提出了"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夺取甘肃南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张国焘却坚持要向青海、宁夏方向进军,这种分歧最终导致红军被迫分兵行动。

中央红军选择了向北挺进,在穿越毛尔盖草地的过程中遭遇了胡宗南的主力49师。虽然红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走出草地时已经伤亡过半。

9月9日,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试图说服他北上才是红军的唯一出路。然而张国焘不仅拒不接受,反而下令左路军南下,公然对抗中央。

在这危急关头,党中央在俄界村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会议明确了指挥权的归属,确定了北上的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国民党在甘肃的军事部署也在悄然改变。蒋介石任命朱绍良为甘肃省主席,同时兼任绥靖公署主任,统领甘肃境内的各路军阀。

朱绍良深谙红军的作战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他下令在甘肃南部实行坚壁清野,将当地居民的粮食、盐巴、草料等物资转移。

在甘肃南部,三股地方势力此消彼长: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土司杨积庆的藏军、驻守岷县的军阀鲁大昌。这三方虽有矛盾,但在朱绍良的压力下不得不表面合作。

朱绍良制定了层层设防的战略:以杨积庆的藏军为前哨,鲁大昌部队把守要道,中央军王均和毛炳文的部队在外围形成包围之势。这个部署看似完美,却因各方势力的私心而难以真正实施。

杨积庆为求自保,不仅主动撤军,还向红军开放了粮仓。鲁大昌则固守腊子口,企图在这个险要关口一举歼灭红军。此时的红军,正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局面。

天险腊子口 敌军据守时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岷县与临潭县之间,是一道天然的军事要塞。这里山势险峻,两侧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

腊子河从山谷中奔流而过,河水湍急,声势惊人。河上仅有一座独木桥连接两岸,成为过往商旅和军队的唯一通道。

国民党军深知这里的战略价值,在腊子口一带构筑了多处碉堡工事。军阀鲁大昌的部队在这里布下了重兵,在悬崖峭壁上设立了机枪阵地。

这些碉堡依山而建,构造坚固,每个碉堡都配备了重机枪和充足的弹药。守军还在山崖上堆积了大量的巨石,随时准备对下方的进攻者发动攻击。

朱绍良为了加强防守,调集了大量兵力。他不仅让鲁大昌的部队把守要道,还派遣了王均的第三军第七师、第十二师约2.3万人在外围设防。

在腊子口的南北两端,敌军修建了多层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可以相互掩护,给进攻方造成巨大的伤亡。

守军在独木桥附近布置了重点防御阵地,桥的南北两端都设有工事。独木桥成为了一个致命的瓶颈,任何试图强渡的军队都将面临巨大的伤亡。

鲁大昌的部队虽然装备不如中央军精良,但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险要处设立了暗哨,可以随时发现红军的动向。

敌军还在周边村寨中设立了情报网络,收买了一些当地人作为眼线。这些眼线负责监视红军的一举一动,及时向守军报告情况。

腊子口的地形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红军要想突破这道防线,不仅要面对敌军的火力,还要克服地形带来的困难。

从军事角度看,腊子口是一个完美的防御据点。守军只需要占据有利地形,就能以少胜多,阻挡数倍于己的进攻之敌。

然而,朱绍良和鲁大昌的部队之间存在着矛盾。朱绍良虽然名义上统领全局,但鲁大昌的部队并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

这种矛盾在防御部署上也有体现。鲁大昌的部队固守腊子口,而不是按照朱绍良的命令前往白龙江北岸布防。

敌军的这种内部矛盾,为红军的突破行动提供了可能性。但要想攻下这个天险,红军仍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智取天险关 勇士显神通

红军抵达腊子口前沿阵地时,天色已近黄昏。侦察兵带回的消息显示,敌军在制高点布置了大量机枪,正面强攻将付出惨重代价。

连续两天的正面进攻都遭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红军指战员们在攻击中发现,敌军的火力点构筑在绝壁之上,常规战术难以奏效。

就在红军将领们为此伤透脑筋之际,一位来自云贵川地区的小战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名战士曾在家乡见过人们用藤条编织绳索攀爬悬崖的场景。

红军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连夜组织突击队员编织绳索。当地百姓得知后,主动提供了大量藤条,还帮助红军战士找到了最适合攀爬的路线。

9月21日深夜,一支由30名突击队员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在漆黑的夜色掩护下,开始了他们的秘密行动。他们携带着编织好的藤条绳索,悄悄接近了敌军认为不可能有人攀爬的悬崖。

突击队员们在寒风中一点一点地向上攀爬。每前进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确保藤条绳索的牢固性。有的战士手指被锋利的岩石划破,但他们咬紧牙关继续向上。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攀爬,突击队员们终于到达了敌军的机枪阵地上方。守军完全没有料到会有人从这个方向进攻,大多数哨兵都在打盹。

突击队员们迅速展开行动,用刺刀和手榴弹清除了阵地上的敌军。这些关键火力点的失守,给了敌军当头一棒。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发起了正面进攻。失去了高地火力掩护的敌军陷入混乱,他们的防线开始出现裂痕。

一队红军战士趁机冲向独木桥,在敌军混乱之际强行突破了桥头阵地。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

腊子口战役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红军各部队密切配合,对敌军发起了全面进攻。突击队在高地上的火力掩护,使得正面进攻的部队伤亡大减。

敌军的抵抗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鲁大昌的部队在猛烈的攻势下开始溃退,许多士兵扔下武器逃命。

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三个小时,红军就完全控制了腊子口。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体现了红军指战员们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战斗结束后,红军在腊子口设立了纪念碑,以缅怀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这个纪念碑见证了红军将士们用智慧和勇气征服天险的伟大时刻。

战略转折点 革命新篇章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中央红军的北上之路打开了一道生命通道。红军主力趁胜追击,一举攻占了岷县,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

这场胜利不仅在军事上打开了局面,更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地群众看到红军英勇善战的表现,纷纷投身革命队伍,使得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

战役结束后,朱绍良和鲁大昌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朱绍良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鲁大昌,而鲁大昌则指责中央军未能及时增援。

国民党在甘南的统治出现了严重裂痕。地方军阀之间的互相推诿和内讧,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红军趁机在甘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许多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纷纷加入红军,使红军的力量得到了补充。

毛泽东在战后的总结中指出,腊子口战役是一次完美的战术运用。红军将士们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的特点,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敌军的弱点。

这场战役也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向北发展的方针为后来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张国焘在得知腊子口战役的胜利后,仍然坚持南下的错误主张。这场分歧最终导致了红四方面军的失败。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使红军在军事指挥权的争论中占据了上风。更多的红军将领开始认同毛泽东的军事主张。

战役过后,红军对战术战法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于山地战和夜战的经验,为后来的战斗提供了宝贵借鉴。

当地百姓把腊子口战役编成了民谣,代代相传。这些民谣讲述了红军战士们如何用智慧和勇气征服天险的故事。

聂荣臻在多年后回忆这场战役时说,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一战。如果这一战失败,红军就可能被困死在川西北地区。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军事态势,更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腊子口之战的胜利经验,被写入了红军的作战教材。特别是运用群众智慧解决作战难题的做法,成为了革命战争的重要经验。

今天的腊子口已经成为了革命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关隘,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9 阅读:3236
评论列表
  • 2025-03-13 12:53

    我想知道的是,当年那位出主意的小战士,后来怎样了?

  • 2025-03-14 19:11

    就是叫云贵川的小战士,首先爬上悬崖,然后放下滕条编制的绳索,突击队再爬上去,在背后向敌人发起进攻,前后加击突破天险。后来功臣云贵川在继续进军陕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