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书法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你也可以这样反问一个问题,我们的书法水平为什么和古人差距这么大?
是缺少努力吗?
很多人一本字帖练了一辈子,依旧是书法的门外汉。
所以,学好书法不是靠努力,而是会不会学。
想想你是怎么学书法的?
拿过一本字帖,眼睛全盯在,点画的外形上。剩下就是一个“画”了,把书法当素描来学了。
目标就是和字帖一模一样。
突然换了一本字帖,又懵了。点画又变成另外的形状了。于是接着“画”,这样学书法用辈子也整不明白。
古人学书法,高在“会学”!张旭三句话,就把书法整明白了,我们却用了一辈子!
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学书法的?
张旭就三句话,第一句“公主与担夫争道”。第二句“闻鼓吹”。第三句“看公孙大娘舞剑”。
简单3句话,就把书法整明白了。
古人的学书法,眼里是没有点画的。有的是,万物的动态,韵味,变化,神采……
这才是书法。
只要能写出这种万物的神态,点画即使不标准,也没什么不妥。
眼里只有点画外形的,那是写字,即使努力一辈子,也是写字不是书法。
详细说说,张旭这3句话。
公主与担夫争道,你可以理解成结构。你也可以理解成阴阳,字里有阴阳,就有了生命的美感。
闻鼓吹,你可以理解成节奏。鼓点子和悠扬的笛声,交错变化。点画时而断时而连,形成这种节奏感。
看公孙大娘舞剑,你可以理解成结构的动态美,静中透出动态美,透出神韵。

上图是张旭的草书《李青莲序》,感受一下张旭的那三句话。
点画变化于无形,或断或连形成节奏。
结构欹侧,时开时合,如公孙大娘舞剑,神态十足。
这才是书法。
结束语:
书法的点画是后来才有的。
书法的开始是“肇于自然”,这才是书法的根本。
刚开始学书法,很多人对王羲之的这几句话不屑。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空坠石……
书法就是要写出这种神态,而不是写出“三点一肚”(点的写法)这种死样子。
书法学到最后的“无法”,其实就是自然万象,生机盎然。而不是一堆堆标准点画的堆积。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书法,才能把书法真正学好。
原创作者:墨虫
本文原创来自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