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强的小朋友,有这3个特征,告诉孩子尽量远离

布谷妈妈 2025-04-22 20:23:32

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事,气得不行。

她家儿子刚上一年级,最近回家,总是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是跟他一个小伙伴闹别扭了。

为啥?

因为那个小男孩事事都要听他的,不听就说“那你别跟我玩了”。

下课玩什么游戏,是他选;排队要站哪,也得他安排;吃饭的时候,连拿筷子还是勺子,他都要管!

儿子本来是个很开朗的孩子,结果被他搞得越来越胆小、没主见,连“我不想玩这个”都不敢说。

朋友说:“我怎么早没看出来,这不是好朋友啊,是个小‘控制狂’!”

确实,有些孩子,年纪不大,控制欲却特别强。

他们一般有3个特征,我们要告诉孩子,尽量远离。

一:什么事都要听他的,不听就生气

有些孩子,你不按他的说法来,他立马翻脸。

邻居家妞妞上幼儿园,前段时间,她跟一个叫圆圆的小姑娘玩得特别好,天天一起玩过家家、一起画画。

结果有一天,妞妞回家就哭了,说“圆圆不理我了,还不让其他小朋友跟我玩”。

原来,妞妞不想玩圆圆说的“妈妈和宝宝”的游戏。

结果圆圆就生气了:“你不听话,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别人也不准跟你玩。”

妞妞妈妈一听,就生气了。明明是一起玩,为啥非得听她的?她说啥就是啥,一不顺她的意思就翻脸?

这种孩子,其实就是“控制欲”比较强,会要求别的孩子听她的,不听,她就搞破坏。

他不像是朋友,更像是“领导”。

小朋友年纪小,不懂拒绝,更不懂什么是“情绪勒索”。

我们大人不提醒,孩子就会以为:“是不是我不乖,所以她不理我了?”

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不敢说“不”、不敢有主意,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要教给孩子一句话:真正的朋友,是能听你说‘不’的。”

不然时间久了,孩子一点主意都没了,总是跟着别人转,受了委屈还不敢说。

二:遇到问题,总怪别人

有的孩子,看着乖巧,嘴巴也甜,说话一套一套的,但你仔细看,他特别擅长“撇清责任”。

闺蜜家儿子和一个小男孩一块玩,结果不小心,桌上的杯子掉地上打碎了。

那个小男孩立马大声说:“是他撞的!我早就说不要靠那么近,他非不听!”

可闺蜜就在旁边看着——明明是那孩子手一挥自己带倒的,结果一口锅就甩到了她儿子头上。

儿子当时站那儿都愣住了,小脸憋得通红,只辩驳了一句:“我没有。”

更离谱的是,对方大人一过来,那小孩马上换了一副“受害者”的语气:“妈妈,我都提醒他了……”

闺蜜当时都惊呆了,这不光是会甩锅,简直是会演戏。

这种孩子,最会的就是“倒打一耙”,干了错事,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反省,而是想办法让别人背锅。

而且一副“我理直气壮、你自己活该”的样子,看得大人都来气。

孩子要是跟这种人玩久了,很容易变成什么都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哪儿做错了。

要是性格再软一点,时间久了,胆子会越来越小,连“不是我干的”都不敢说。

所以,碰见这种“出事就怪人”的小朋友,我们得早点教孩子长个心眼,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三:控制朋友圈,搞“拉帮结派”

有一次,我在小区楼下看孩子玩,正好看到一出特别典型的场景。

一群孩子在骑自行车,突然,一个大点的男孩,朝他旁边一个女孩说:“不准跟着我们!”

接着,他又朝身边的伙伴们喊:“谁都不准跟她玩,不然以后就再也不准加入我们了!”

周围一圈孩子,真就谁都不敢说话,默默跟着这个男孩走开了。

而那女孩,就立在原地,眼巴巴看着伙伴们走远。

也许这个男孩不懂,但他的行为,却是在圈人、立规矩、搞小团体,一副“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样子。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小孩子玩闹嘛,能有多严重?

可是,这种相处方式,要是长时间让孩子适应了,他以后会怎样?

不敢有自己的选择、不会表达自己、怕被孤立、怕别人不喜欢他。

而控制别人最狠的那种方式,就是——“我要是不同意,你就别想有朋友。”

这比抢玩具、推人还狠。

这是情绪上拿捏你,让你以为“我得一直讨好他,才有人玩”。

我女儿也被这样排挤过几次,后来我就带她去找别的小朋友玩,不再加入这个圈子。

四:如何帮孩子交朋友?

孩子的世界,没有小事。

我们要是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这些小细节,孩子可能在一个看不见的角落,慢慢变得不自信、甚至越来越没声音。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①别让孩子被一个人“绑住”

我们可以悄悄提醒孩子:“你可以多跟别的同学玩玩,不一定老跟一个人。”

平时我们也可以多带他去认识别的小朋友,朋友多了,选择就多了,也就不容易被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圈子“绑住”。

②要教孩子学会“看人”

谁老发脾气,谁总挑毛病,谁动不动就说“你不听我就不理你”——这种不是对你好,是在压你。

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对你好”不是说两句甜话,而是能让你感觉放松、舒服、可以做自己。

③平时多看看孩子脸上的情绪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总是心情不好、不愿意去学校、变得沉默,那很可能,是在人际关系里受了伤。

别等孩子自己说,那时候可能已经挺严重了。

我们可以从侧面问:“最近下课都跟谁玩呀?”、“有没有谁让你觉得不太高兴?”

有时候我们一个小问题,就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孩子在外面,我们看不见他经历了什么。

但我们可以让他知道:“你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不需要为了谁委屈自己。”

我们管不了世界上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但可以教自己家娃认人、躲坑、守住自己。

0 阅读:28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