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姨,刚从单位退下来,连口气都没喘匀,就立马被“请”上了另一条战线:带娃。
一大早起床,给小孙子热奶、穿衣服、接送幼儿园;
中午做饭、哄睡觉,晚上还得辅导作业、洗澡洗衣服。
有时候,孩子闹腾一晚上,她比当妈的还累,腰疼腿麻也得硬撑着。
她不是不累,是不敢喊累,怕儿女说一句:“那你别带了。”可一想到没人带,心里又舍不得。
我身边很多老人,都跟我小姨一样,全天候帮忙带娃。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明白——自己早不是家里的“老人”,更像一个全天候不拿工资的保姆。
可就算这么辛苦,他们也觉得这是应该的:“谁让这是我孙子,我不看谁看?”
一:为什么德国老人每天出去玩,不帮忙带孩子?
我刷手机时,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德国老太太,七十多岁了,还每天骑着小自行车去画画、跳舞。
她说:“孩子们有自己的日子,我也得过我自己的生活。”
画完画,她就跟几个老太太坐在咖啡馆外面喝咖啡、晒太阳,说说笑笑,悠闲得很。
我从书上、电视剧里,以及在国外的朋友那里也得知,在德国,父母是不帮儿女带娃、干家务的。
孩子一成年,就独立了。跟父母要东西,得是“借”,不能再理所当然要。
你若生了娃忙不过来,那你自己想办法,父母顶多帮一下下,要全职帮你带娃,那是不可能的。
但你看咱们身边的大多数老人,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
早上六点起,晚上十点睡,喂饭、洗衣、接送、辅导,全是一把年纪的人在干年轻人的活。
说到底,也不是谁对谁错。
人家那边过得轻松,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少、节奏慢、各家各过各的。
而咱这边,讲的是一个“家”字,一家人拧成一股绳,有困难一起扛。
年轻人忙工作,房贷压力大,带娃又是个大工程,很多时候这些当长辈的,不搭把手,他们日子真就不好过。
所以,一看到儿女那么累,老人家心一软就又上阵了。
不是不累,是心疼;不是舍不得干,是舍不得孩子。
二:为啥咱们的老人就得这么累?
咱中国老人这份辛苦,是从哪儿来的?
说到底啊,就是一个字——“扛”。
从年轻那会儿扛着上班、带孩子、照顾家,到退休了以为能歇口气了,谁知道儿女们也累,没法带孩子,又得再扛一次。
你说,他们心里能没半点委屈吗?
可一看孙子孙女那么小,软乎乎的,哭一声,他们心都化了,转头又把围裙一系:“来来来,奶奶/姥姥抱。”
很多人说,这一代年轻人不容易。但其实,这一代老人,也不容易。
他们年轻时候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身体又不好了。
还没享受几天,又得起早贪黑看孩子,连个病都不敢生,去医院都得挑个“娃有人带的时候”。
看着年轻人压力也大,工作一丢没饭吃,孩子没人管他们也急。
一看儿女这么艰难,最舍不得撒手的,永远是这些老人。
三:能不能给自己留点空间?
我小姨经常跟我妈说:“咱们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谁过的?”
年轻那阵子是为了孩子,孩子长大了是为了孙子,一睁眼就是一大家子人的饭、衣、接送、照顾……
可自己呢?有没有哪一天,是想干嘛就干嘛的?
平时哪怕就是喝杯热茶、看集电视剧,也得掐着点儿,怕孩子醒了,怕饭点到了,怕一堆事儿等着你。
其实说句心里话,带孩子不是错,帮忙也不是错,可老人家是不是也可以——只是一点点,不多——给自己留一块小地方?
哪怕一天里有一两个小时,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跳个广场舞,约老姐妹去公园坐坐,去老年大学听一节歌唱课。
就图个开心,就为了告诉自己:“我不光是父母、是爷爷奶奶,我还是我自己。”
我小姨每次和我妈聊完,都会说:“唉,等他们不需要我了,我再歇。”
可她知道,这种“等”,往往是一年又一年。
等到哪天腿脚真不利索了,才想起来为自己做点啥,但那会儿,却可能没法去做了。
四:不是不爱孩子,是也想爱自己
小姨跟我妈说: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只是被需要的时候才站出来,不再只是别人眼里的‘免费保姆’,而是能堂堂正正地说一句:
‘明天我有安排,就不看孩子了,你们自己调剂一下’——那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不是说不管孩子,也不是要跟儿女撇清关系,而是从心里明白:我已经付出了一辈子,我也值得有一点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若真是这样,我想,小姨也许能像视频里的那些外国老太太那样:
哪怕一周有个两次、三次,去跳个舞、学点画、结个伴儿喝杯茶——不是为了炫耀多自由,而是为了在当奶奶之外,还能做回自己。
老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一辈子到头,回头看看,发现从年轻到老,从来没给过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
所以啊,带娃的日子还在继续,但你,是不是也可以悄悄问自己一句:
除了为别人活着,我有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小会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