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最大错误!全面废除汉字后,民族加速分裂,已经回不去了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2-23 09:24:42

你知道吗,在汉字传入朝鲜半岛之前,他们的社会一直处于零散的文化状态,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

汉字的传入让朝鲜半岛的有了正式的文化中介,不仅让他们的文化得到了传承,还让他们在科技、经济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朝鲜半岛非但没有表示感谢,反而在几年后将汉字强行废除了。在废除之后,朝鲜半岛的分裂趋势开始变得更加极端。

于是,当地政府又想继续恢复汉字,却发现已经为时已晚......

那么,朝鲜半岛为什么要废除汉字?如今又为何难以恢复汉字呢?

朝鲜半岛与汉字的渊源

公元1世纪左右,当时的中国正值汉朝的强盛时期,也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中心。因此,汉字这一先进的书写形式便开始在周边地区广泛传播。

当时,朝鲜半岛还比较落后,当地学者来中国游玩时,敏锐地察觉到了汉字的优势和进步性。

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学习汉字,通过这一文字媒介,接触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各种先进的科技知识。

不过,最初朝鲜人对汉字的学习主要是在中国境内进行,没有将其大规模引入朝鲜半岛本土。

直到西汉时期,卫满朝鲜建立,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卫满朝鲜与汉朝有着密切的交流,在其统治下,汉字正式进入朝鲜半岛,并迅速成为官方和贵族阶层的主要书写工具。

汉字的传入为朝鲜半岛构建起了先进的书写系统,使得信息能够更准确、更长久地记录和传播。

同时,丰富的文化知识也随之涌入,也极大地推动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化进程。

到了统一新罗时期(668—93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汉字的使用更加普及,成为书写和教育领域的核心文字,为朝鲜半岛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在朝鲜半岛的推广,起初并不顺利。

由于汉字自身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学习难度较大,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掌握汉字十分艰难。

这种情况导致在朝鲜半岛,文盲率长期居高不下,文字的普及受到严重阻碍。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于 1446 年毅然决定创制一种新的文字体系 ——“训民正音”,也就是后来的谚文。

谚文以简洁的字母形式呈现,完美地适应了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大大降低了文字学习的门槛,使得更多普通民众能够踏入文字的大门,学习和使用文字。

在随后的几百年间,谚文与汉字在朝鲜半岛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双文制格局。

虽然谚文的广泛推广显著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但在官方和学术领域,汉字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期积累的权威性,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直到19世纪末,一场末日般的危机席卷了朝鲜半岛,也让汉字的地位急转直下。

强制性的文化侵略

1895年,朝鲜半岛逐渐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者妄图从根本上摧毁朝鲜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巩固其统治。

他们将日语定为 “国语”,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在学校中实施奴化教育,大肆宣扬 “日韩同祖” 这一荒谬至极的论调,试图扭曲朝鲜民众的民族认知。

与此同时,汉字和谚文在朝鲜半岛的使用遭受了严苛限制。朝鲜的官方文件、报刊书籍以及街道招牌,都被强制替换为日文。

在日本的压迫下,朝鲜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朝鲜民众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守本民族的文字,才能在文化上保持独立,进而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

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情绪推动下,大力推广谚文成为了朝鲜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有力武器。

1945 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朝鲜半岛虽然迎来了独立的曙光,但却被美苏强行分成了朝鲜和韩国两个独立的国家。

1948 年 9 月 9 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部宣告成立,金日成担任国家领导人。

为了彻底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阴霾,同时也为了重塑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朝鲜做出了推行废除汉字的决策。

金日成认为,在朝鲜历史上,汉字长期被贵族和官僚所垄断,普通平民难以企及。而且,汉字源于中国,并非朝鲜民族自身的文字。

基于此,他主张大力发扬朝鲜民族的固有词,即谚文,以此来彰显民族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朝鲜的废除汉字政策在 1949 年达到了高潮,汉字在朝鲜境内被全面废除,朝鲜自此进入了一个纯粹使用谚文的时代。

可这一政策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却逐渐暴露出很多难以想象的问题......

废除汉字后的困境

废除汉字后,朝鲜教育体系瞬间陷入困境,不得不重新构建。

年轻一代成长于纯粹使用谚文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对汉字的学习,他们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只能从有限的谚文资料中获取,显得十分零散。

除了教育之外,汉字的废除对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朝鲜因废除汉字,开始大量创造和使用纯粹基于谚文的新词汇来表达各类概念。这些新词汇多从朝鲜语固有词根演变而来,与传统汉字词的构成和语义关联不大。

例如,在科技领域,朝鲜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谚文词汇来描述新的科技概念。

而韩国则可能直接采用汉字词或由汉字词衍生的词汇,这就使得南北在同一科技概念的表述上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语言上的分化不仅削弱了民族认同感,还增加了南北交流的难度,使得原本紧密的民族联系出现了松动。

此外,朝鲜的年轻一代由于缺乏对汉字的学习,在面对古代典籍中大量汉字词时,往往一头雾水。

同样,韩国的年轻一代在与朝鲜同龄人交流时,也会因词汇语义的差异,在涉及历史文化话题时产生诸多误解,导致双方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变得支离破碎。

当南北语言差异不断扩大,原本基于共同语言文化构建的民族认同感被逐渐削弱。

在日常交流中,无论是官方的公文往来、学术领域的交流探讨,还是民间的文化互动、民众的情感沟通,都因语言障碍而变得困难重重。

这种情况为朝鲜半岛的民族融合与统一进程增添了巨大的阻碍,使得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和解的道路变得愈发崎岖坎坷。

面对这种情况,朝鲜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1968年迈出了恢复汉字教育的关键一步:在高中课程中重新引入汉字,并将其定位为外语学科。

可想法确实挺好,但恢复汉字的道路却困难重重。

恢复汉字的困境

对于朝鲜来说,师资短缺是首要难题。

因为,朝鲜废除汉字已经有很多年了,熟悉汉字教学的老师寥寥无几,培养专业师资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教材匮乏也制约进程,符合朝鲜教学体系的汉字教材稀缺,编写契合学生水平与文化背景的教材迫在眉睫。

而且,社会观念转变困难,民众长期习惯纯谚文环境,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积极配合。

即便如此,朝鲜还是原意坚持进行恢复汉字的尝试。

这一举措标志着,朝鲜半岛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漫漫长路上,勇敢地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它为未来朝鲜半岛的文化复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激励着朝鲜在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的征程中,不断努力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传承性的文化生态。

各位看官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去汉字运动”五十年后,韩国人为何开始后悔了?

0 阅读:0

鲁滨逊每日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