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时,老蒋优势巨大,为何到解放战争时却输得一塌糊涂?

正如历史说 2024-05-09 06:23:38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通过收编伪军以及扩军,拥有了整整280个步兵师以及各种辎重兵种,

老蒋的正规部队大概有300多万,加上收编的伪军和地方军阀的杂牌军,共有420余万人。

而八路军在抗战结束后,各地的兵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大野战军共计61万人,加上后方的机关部门以及红区民兵66万人,共计127万人。

如果光是主力部队对比的话,国民党的军队是300万,而我党只有61万,老蒋的兵力是我们的五倍有余。

但是到了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的部队却直接露出了马脚,所谓的300万大军,其实真正属于老蒋的嫡系,也就一百多万。

可即便是这样,老蒋的优势依然巨大,那么蒋介石为何会落得满盘皆输呢?

土地革命 夹缝求生

在南昌起义后,共产党人才算彻底决定了走“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条路,但问题是,当时的我党也就只有两万余人,和蒋介石的力量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但毛主席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蒋介石的统治从一开始就地位不正,而且绝非铁板一块。

先不说国民党内有李宗仁等人在虎视眈眈,就光凭着各路军阀各怀鬼胎,蒋介石的位置就绝对坐不稳。

什么东北的张学良、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马家军等,这些都只不过是名义上服从蒋介石,实际上自己大权在握的人。

老蒋的中央军和黄埔系可以为他送命,但这些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没点利益给他们,他们是动都不会动一下。

就拿张学良来举例子吧,虽然他主动宣布东北易帜,服从老蒋,维护了全国的统一,但那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和他蒋介石关系不大。

而且张学良带出的几十万东北军,都是只知道少帅,不知道委员长的。

一开始蒋介石让张学良去西安剿共,张学良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照做,但张学良的部队被打的减员后,蒋介石撤销番号的决定却直接让他寒了心。

既然蒋介石让他寒心,那就划水呗?

张学良密会了周总理,二人也决定演一出戏给老蒋看。

今天这干一架,明天那干一架,问就是剿共大获全胜,实际上是光开枪不打人。

很快,张学良就彻底看不惯老蒋,发动了西安事变,成功逼蒋抗日。

这也是老蒋很早就不得人心的最好体现。

而且在长征路上,老蒋的不得人心也可见一斑,就拿飞夺泸定桥和强攻腊子口两场战役来说,如果这两场战斗驻守的都是老蒋的嫡系,那红军确实是插翅难飞。

但守军只是地方军阀,那就好办多了,只要稍微打疼他们,他们自己就让路了,毕竟放红军过去自己没有任何损失,打个两败俱伤,还要被老蒋乘虚而入,巧取豪夺。

所以,一开始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其实,主席早就看透了蒋军中各层的离心离德,所以只要我们红军能保持一定规模,将革命进行到底,就一定有胜利的一天。

说到底,这是毛主席和老蒋在战略眼光上的本质差距。

从革命的结果来看,土地革命期间,无疑是我党最艰辛的日子,但是日子每天都是有盼头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更是蒸蒸日上。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在敌后建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极大程度地阻挠了日军南下的速度,并且经常破坏铁路线,打伏击等,弄得敌人苦不堪言。

日军兵力本来就不多,正面战场的压力还源源不断,结果后方的八路军把日军弄得鸡飞狗

日军只好集结后方部队进行“扫荡”,但收效甚微。

不过,我军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9师、115师和120师更是一直在扩编,等到了抗战结束,八路军已经从成立时的4.6万人,发展到了60余万人。

其中的兵力大部分来自红区的百姓,我党的方针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加入红军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这也是红军和蒋介石在本质上的不同。

红军都是为信仰二战,为心中的主义而战,而老蒋的兵只为上面发的那仨瓜俩枣,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在抗战结束后,老蒋为何会想要“和平谈判”呢?他又为内战做了哪些准备?

假和平 真内战

1945年8月29日,毛主席成功抵达重庆,并且和蒋介石达成了“双十协定”。

双方成功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反对独裁,并且为共产党保留一定军队的共识,这也是我党非常愿意看到的。

可对于蒋介石来说,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罢了。

并且,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就能看出,对于“扣毛”“审毛”,他是非常犹豫的。

若不是担心苏联和美国发火,蒋介石可能早就借着重庆谈判搞事了。

最终,蒋介石的自负还是占了上风:“我有400万军队,我想怎样就怎样,就算放了毛泽东他,他日沙场上再见,我依旧能稳操胜券。”

“断定其人绝无成事之可能,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中。”

不知道蒋介石是自负还是自信,反正最终重庆谈判的结果总归是好的。

但毛主席明白,蒋介石狼子野心,绝对不会和共产党同处一个屋檐。

马歇尔也发表了一份声明,说国共两党都对对方有无法解除的怀疑,并且国民党中主要的操控者都是极端分子,共产党中也都是极端的共产主义者。

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绝对无法调和,无法走到一起的。

就这样,蒋介石等到一切准备完毕后,主动发动了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开打前,其实老美还是比较喜欢当和事佬的,毕竟他们也希望看到国共双方讲和,最好是分而治之,这样也对老美未来分化亚洲更加有利。

如果国民党获胜的话,老美可能控制不太住他们,如果共产党获胜那更不用说。

所以,在双方谈判破裂后,美国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选择支持国民党。

毕竟国民党是老美支持了数年的政权,如今也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

解放战争爆发后,老蒋还信心满满,认为马上就能把红军都赶到苏联去,但很快,老蒋就发现了一丝不对。

国民党的进攻就如同泥牛入海,从来也取得不到什么效果。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蒋介石能如臂指使调动的军队,也就只有百八十万,其实和我军不相上下。

剩下的那些军阀,都是各自为战,只要不打到他们家门口,基本是不会动的。

老蒋本想全面推进,但最终发现这招根本行不通,共产党人实在太擅长这种大开大合的战斗,全面进攻只会被逐个击破。

那么,既然全面进攻不行,那就搞重点进攻,全力打延安和山东,这样一来我军只能连续北撤。

但是不好意思,我党最不怕的就是被占地。

毛主席曾经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在胡宗南20万大军进攻延安时,毛主席主动放弃延安,在陕北带着党中央搞起了游击。

如此大胆的决定,也就只有毛主席敢,也就只有毛主席能。

陕北这边没了压力,山东自然就可以放手大战。

陈粟大军在孟良崮全歼了蒋介石的全美械整编74师,弄得老蒋大发雷霆,还用拐杖给汤恩伯的头上开了两个洞。

这一仗打完,老蒋似乎有点黔驴技穷,全面进攻也打不进去,重点进攻也打不进去,

最要命的是,老蒋在东北的地盘还在被我们步步蚕食,只能龟缩在城中。

此时老蒋聪明点的做法,就是完全放弃东北或放弃重点进攻,在山东等地压死解放军。

但老蒋恰恰是“既要又要”的那种人,那就只能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要不到。

杜聿明在东北仅仅有不到30万人,而在华东的顾祝同也只有45万人。

蒋军看似有吓死人的400万大军,实际上这70万人打完,蒋介石的长江以北基本就崩溃得差不多了。

更要命的是,胡宗南的20万大军进攻延安,毛都没捞到,还得分人去防守。

蒋介石想学毛主席的政治军事双管齐下,但结果是双管全都没下去,卡在了一半,动也动不了,退也退不得,恶心得要命。

但此时,优势其实依旧在蒋介石手中,前面也说到了蒋介石调不太动地方的军阀,那也简单啊,你直接保留中央军的力量,谁不出兵你就缩到谁那里,让他去挨打,自然就能坐收渔利。

可老蒋实在太过自信,直到辽沈战役打完,他才有那么一丝丝的慌张。

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此时的老蒋虽然有些被打懵了,但依然信心满满。

不过,老蒋在解放战争中,已经犯了几个无法挽回的大错,先是浪费时间分兵进攻,随后又在重点进攻中昏了头,非要去打延安。

而且老蒋犯了和当时日军如出一辙的错误,那就是放不下占地的心思。

说难听点,陕西这种地方,对于国民党来说是啥用没有,但蒋介石为了政治宣传,还是派胡宗南大军压境。

而另一边非常重要的山东,蒋介石却一败涂地。

即便是这样,蒋介石还是放不下手中的地盘,最终只能客观地导致分兵。

虽然国民党整体兵力是解放军的三倍有余,但蒋介石能随意调动的,其实仅仅有100多万人。

在一线兵力上,蒋介石的优势其实非常有限,再加上分兵,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如果说东北在的时候,蒋介石还要分兵作战,投鼠忌器,那么东北解放后,蒋介石其实更能放开手脚,继续在山东等地压制解放军。

但老蒋在打仗上的确没什么本事,手下虽然能人辈出,但也都被他的“微调”和越级指挥折磨得苦不堪言。

其实早在1947年中,蒋介石就已经开始有些捉襟见肘了。

本来在抗战结束后,国统区法币通货膨胀就非常严重,如果不是老美的支援,蒋介石的美械师可能都要面临哑火。

所以,老蒋的优势其实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蒋介石的指挥,国军可能要更弱上几分。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430万人还有多少能够同心同德?这自然不用多说。

蒋介石能够依仗的, 也就只有他辛辛苦苦培养的黄埔系罢了。

同年11月,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先后爆发,这意味着,老蒋在北方的统治核心地位已经被威胁。

如果淮海战役打输,那么长江以北将会全部被解放。

老蒋自然知道其中厉害,只能全力出击。

在淮海战役中,老蒋的80万部队基本是剩余的全部精锐,在战斗前老蒋还信誓旦旦地说道:“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但他不知道的是,再过一阵子,他就只能在对岸大骂娘希批了。

很快,淮海战役爆发,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小摩擦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国共双方的大决战。

蒋介石也知道,胜了,北方还可以斡旋,败了,这天下就彻底是共产党的了。

但最终,蒋军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杜聿明被俘,黄百韬身死,蒋军伤亡加被俘超过55万,其余的残兵败将已经不足为虑。

淮海战役彻底盘活了整个解放战争,至此,双方形成了隔江对峙的态势,这也意味着,南京已经岌岌可危,解放全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其实,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爆发的还是之前的那些问题,一是部队之间很不对付,还要分亲娘养的和后娘养的。

二是执行力极差,很难做到上下一心。

这样看来,80万乌合之众打60万精锐,似乎败了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说,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一线兵力其实真的没有太大优势。

430万国军,跑路的跑路,卷钱的卷钱,真正能拉上来真刀实枪干一仗的,也就100多万。

而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光是被俘就有458万,投诚的有63万,被击毙的仅仅有171万。

打到后面,基本就是一路走来一路收复,顺便收拾点残兵败将。

所以,蒋介石的失败其实早就注定,在抗日战争后,无论是政治、经济,国统区都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饶是这样,蒋介石还要逆天而行,发动内战,焉能不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1

正如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