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里传出一个消息:村民张国富发现了大量金块。

1970年10月5日老张在翻新祖宅时,铁锹意外地撞上了一块硬物。他好奇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随着泥土逐渐被清除,一个陶罐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周围的帮工们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聚集过来,好奇地观望着。
当陶罐被完全挖掘出来并被打开时,里面的宝物立刻闪耀着光芒,尤其是在一只精美的鎏金鹦鹉提梁银罐内,发现里面渗进了清水。水面上,薄如蝉翼的几片金箔轻轻飘浮,而十二条金龙则活灵活现地伫立在金箔之上,“赤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照亮了在场每个人的眼睛,眼前的这一幕,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大唐的辉煌与奢华。

出土金箔
挖到宝物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民们兴奋地讨论着,但老张明白,这些文物的价值远超过金钱,它们是无价的历史遗产,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这些宝贵的文物应该归还给国家。”老张坚决的表示。尽管大家心中有些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上交。

第二天一早,这些珍贵的文物安全地抵达了陕西省博物馆。文物专家在收到这批宝物后,又在周围开始继续发掘。10月11日,考古队在距离第一个陶罐不远的地方,又发掘出另一只相似的陶罐,其表面覆盖着银粉,内部同样装满了金银。

随后,考古学家们还陆续发现了一些极为精致的文物。经过仔细统计,本次发掘共出土了超过一千件文物,其中包括271件金银器具、466枚古币,发现的钱币种类竟然多达39种,覆盖了东西方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的开元通宝一直都只存在于史料之中没人见过,这次却发掘出了30枚,这在中国货币史上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开元通宝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文物中还有众多玛瑙、玉带等珍贵饰品。其中最出名的,则是日后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国宝级孤品文物:镶金兽首玛瑙杯
当时,专家们对这些文物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编目,特别提到了几块“赤金箔”的总重量为11斤。这个数字被老张铭记于心。然而,六个月后,当他应邀参观省博物馆时,意外地发现展柜的说明牌上标注的“赤金箔”重量仅为8.17斤。这一发现令老张极为震惊,他立刻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质疑。
关于黄金重量差异的猜测在村民中迅速传播开来,有人猜测是文物保护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并对博物馆的信誉表示怀疑,在众口之下这些流言蜚语迅速蔓延,三斤黄金的差额在当时可是巨额财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资深考古学家韩伟因为负责这些文物的初步研究和保护工作,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针对这次赤金箔重量减轻的现象,陕西省文物局和博物馆携手警方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团队。考虑到赤金箔出土后一直被严格保管在博物馆中,经过警方的彻底检查确认,排除了失窃或监守自盗的可能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赤金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量骤减?为了深入调查这一现象,文物专家们对赤金箔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检测。他们观察到,赤金箔极其纤薄,如同纸张,多层堆叠之间存在着细微的空隙。这些空隙虽然在肉眼下不易察觉,但实际上却含有相当数量的水分。随着出土后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分逐渐蒸发,从而导致了赤金箔重量的大幅下降。

为了彻底消除村民的疑虑,博物馆特意前往西北大学,邀请了几位物理学和冶金学领域的专家。在这些专家建议下,赤金箔被重新放入水中进行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并重新称重,结果显示重量确实恢复到了11斤以上。
专家们解释说,赤金箔出土时,提梁罐内半满是水,经过一千多年的长时间浸泡,赤金箔内部的缝隙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在考古现场,赤金箔被取出后仅经过短暂的晾晒,只有表面的水分被蒸发,因此最初的称重结果为11斤。

当赤金箔被存放在博物馆后,内部的水分逐渐蒸发,导致重量逐渐减轻,这是一个正常的物理现象。至此,赤金箔重量减少的谜团终于得到了解答,村民们也因此放下了心中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