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来中国支教10余年,他说:“中国感动了我

人生悠雅谈情感 2024-04-15 20:48:44

广西东兰县板烈小学的部分孩子和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拍一部名叫《和平剑》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由孩子们和年轻人一起自编自演自导。

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是孩子们的支教老师,他来自德国,名叫卢安克。

卢安克想让孩子们通过拍电视剧明白剧中所要表达的道理,他想让孩子们通过拍电视剧学会合作和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卢安克在这个贫穷山村已支教十多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卢安克

结缘中国,萌生支教

1968年,卢安克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出生于德国汉堡,之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他们的父亲是一个退休教师,他们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

在卢安克兄妹仨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会强求他们必须按照某一种方式生活。

他们的父母尊重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姐妹仨崇尚自由,想法独特,各自选择了独特的人生之路。

卢安克的双胞胎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他的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而他则来到了中国。

1990年夏天,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卢安克只身来到中国,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国之旅。

正是这次旅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不解之缘。

1992年夏天,卢安克选择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在第二年的2月份,他转学到了广西农业大学。

大学生活让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觉得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萌生了以后扎根中国的想法。

卢安克和大学同学

在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他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

他说:

“我也想跟那部电影里面的老师一样,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农村。”

支教之路,一波三折

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免费教德文,之后又去了桂林阳朔、南京、马山等3个学校去教学。

2001年,他离开了南宁来到广西山区最贫困的小县城之一(东兰),他在县里的一所中学义务教学生英文。

他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不用课本,也不给学生进行测试。在段考的时候他班上考的英文成绩全校最差,全班只有6个学生及格,平均分只有20分。

卢安克给学生上英语课

英语成绩出来的那一天,他的学生很伤心,他也很伤心,家长和学校对他也有意见。

显然,卢安克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中国应试教育的要求,他发现在这里无法实现他的梦想,于是选择了离开。

后来,他又去了广西隘洞镇的另外一个村子,租了10元钱一个月的房子,教一群从没上过学的14到18岁不会说普通话的青少年,教他们说普通话、教他们画地图、教他们怎样修路。

他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学生年龄太大,没有可塑性,他们只能完成任务,不会自发创造,他们的感觉基础已经很难改变。

他意识到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必须从儿童抓起。

所以,在2003年,他来到了交通不便,5个小时山路之外的板烈小学,在这里他免费教孩子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希望用他的教学经验提高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感觉能力。

广西东兰县板烈小学

行动改变偏见,取得信赖

卢安克曾在他的博客里写过一句话:

现在成年人不在孩子身边是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

板烈小学是广西东兰县板烈村唯一的一所小学。

在这所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有父母管教的这些孩子天性很野,缺少文明。

他们最需要大人的陪伴和引导。

金发碧眼的卢安克刚来到板烈小学时,村民们和孩子们对他心存戒备,众说纷纭。

有的村民说他是特务,有的学生说他可能是贩卖儿童的人贩子。

要改变别人的看法,就要靠行动。

孩子们的心特别真,要得到他们的信任必须付出真心。

卢安克说:

“我把我的一切都交给他们,把我自己交给他们。”

卢安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知道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大人的陪伴。

他陪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做饭吃饭,一起爬山放牛,陪他们经历各种事情,每个星期他都会去不同的留守儿童家里住。

他的行动改变了村民和孩子对他的看法,消除了他们对他的戒备。

卢安克把这些学生看成是他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亲切地称呼他“老爸。”

孩子们说卢安克是他们唯一的朋友,就像是他们的亲人一样。

有个孩子对卢安克说:

“我愿为你做出来不可能的改变。”

卢安克的陪伴和把自己完全交给学生,让孩子们有了归属感和力量,也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和依赖。

在孩子们眼里,卢安克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为了更大的乐趣

卢安克在板烈小学支教期间是不拿工资的,他靠什么来生活呢?

他是利用周末时间帮人翻译书籍来获得报酬的。

卢安克拿到的翻译报酬大部分捐给了慈善机构,只留很小的一部分用于自己开支,他的父母会每年寄生活费补贴他。

他的物质生活用极简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他每个月花的钱在一百块左右。

他不喝酒、不赌博、不吃肉,脚上的一双胶鞋已裂了很大的一个口子还在穿。

他在物质生活上也完完全全融入了这个贫困山村。

他说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更大的乐趣,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独特的教育理念

卢安克在板烈小学教孩子们时,注重亲身体验。

他认为言教不如身教,言语不容易让孩子记住,只有亲身经历过,孩子们才能记住。

因此他会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对着大山对他们说树是用来保护山的,树的根系可以把泥土抓得很牢。

学生说自从卢安克来了,他们才开始关心这个问题。

学生们知道这个道理后,看到乱砍乱伐的村民就会劝说劝阻。

卢安克本人发现了村民乱砍乱伐树木也报过警,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现在板烈的原始森林已经没有了,但是他已经把这种保护的意识传递给了下一代。

卢安克很少直接教给孩子们必须怎么做,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发挥的能力。

在卢安克教学的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色彩斑斓的长条画幅,这是卢安克让班上所有同学一起画的,每人画一点,全班同学一起完成。

孩子们共同完成画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画这幅画,是有难度的,需要孩子们之间好好合作。

卢安克认为: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学生们的感受,如果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

因此他想了个办法,他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名叫《和平剑》,这部电视剧是所有孩子合作出来的,他们自已编写内容,自已写电视剧的歌词,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接受别人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

一个叫荣志的小孩,一心想做英雄,他历经种种磨难得到了和平剑。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帮助人也能伤害人。荣志经历了种种诱惑,也抑制了内心的种种欲望,最终才成为真正的英雄。

卢安克说在孩子们演的电视剧中,他看到了孩子们自我克制的努力。

那一天的班里非常的和谐,这是大家很少感受到的一种美好。

经过行为来学习,通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来学习,这就是他拍电视剧的初衷。

卢安克为了教育孩子真是费尽心思。

他在博客中写过一句话:

中国农村的人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

他说都急于看见结果,就来不及打好基础。

因此,他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一步一步来不急,急急不成事。

打好基础,一步一步来,才能稳步前进。

卢安克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这些孩子。他的到来,让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承受新来的责任

2010年,卢安克在板烈支教期间跟相识多年并且同样在山区服务的一位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

年龄渐长,他的妻子希望能够安顿下来,有一个正常的家,希望卢安克离开板烈,找一份能够养家的工作。

卢安克考虑再三决定告别学生,去承受新来的责任一一家庭的责任。

离开学校,他最难舍的就是这些孩子,他希望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他总结了这么多年支教的经验,写下了乡村儿童的教育《是什么带来力量》一书,他说他研究的这些东西,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找得到,可以用上。

卢安克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已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他把学生看成他自己的后代,这种大爱让人感动。这股爱的力量支撑着他在贫困山区支教十几年,从青年到中年,他把他的整个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些孩子,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卢安克走了,受他的精神影响的潘老师留下来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继者跟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

0 阅读:0

人生悠雅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