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招商引资工作高手——从“引资”到“选资”守好准入门槛

含谷川 2024-04-02 06:02:55

要么不做,做就做好;要么不战,战则必胜。

实话说,有这样决心的人,通常都是“狠人”。很显然,能否达到目标,具备挑战性。

现阶段,招商引资难度不言而喻。往往是,项目落地声声慢,园区审核层层严。

这些年,从“引资”到“选资”,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凸显招商工作迭代升级的本质变化。

各地方招引什么?大家秉持“提着篮子选菜”,而非“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换句话说,企业入驻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每个项目落户,评估过好几遍不足为奇。

最重要是,项目落地把好“环保关”,成为招商引资“第一个门槛”。

保经济还是抓环保

最近,电视剧《江河日上》热播,再一次引发招商与环保之间的博弈。

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让人看到环保行动背后,是各方的价值取舍。

这部剧,印象最深的两个主要人物:

郑寒江,齐江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刘耕野,齐江市分管招商引资的常务副市长。

两个人主要矛盾,实则立场不同。一个拼命搞生态治理,一个全力抓经济发展。

郑寒江,开始一系列动作,小吃街改造、企业排放调查、地下水污染追踪。甚至,当地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也受到了严查整改。

刘耕野,每天一睁眼,就是奔波在各大企业之间,为齐江的发展鞠躬尽瘁。由于环保管制,不仅项目无法开工,还得给企业一个说法。

一边是企业经营的无妄之灾,一边是青山绿水的生态红线,保经济还是抓环保?

对于齐江来说,两岸的工厂,就是污染的源头,生产废水随意排放。江面飘着一层绿苔,已经看不到鱼了。

若经济向上发展伴随环境污染,然后反过来用赚来的钱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饮鸩止渴。

所以说,对环境保护的底线和硬约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招商工作不断迭代是正确的。

就经济而言,环保治理是有成本的,去产能、关停改造也是有一定代价的。环境改善显著,经济发展提速,如何做到两者兼顾是长久的议题。

切一刀不是一刀切

如今,严格遵循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把环保效益作为“第一个门槛”,成为了地方招商引资的基础性标准。

当东部提高环保门槛招商时,产业呈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但中西部招引企业时,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生态就是资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尤其,对于优质项目落地,面对“诱惑大单”尽管短期可产生显著效益,一旦涉及到环境污染,决不能降低准入门槛。

正如,《江河日上》中湿地酒店项目,宛如镶嵌在齐江发展蓝图中的明珠,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但是,在湿地上建几十层高的大楼,就要打几十米的地基,当钢筋水泥灌进湿地,相当于植入在城市的“肺部”,将无法正常呼吸。

拿招商来说,环保部门理应提前加入,为企业设路标,扫清项目障碍。对于投资方,遇到环保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而不是“一刀切"关停取缔。

比如,一些化工园区发生火灾,可能是大规模的爆炸,也可能造成污染物的扩散,那就是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了。所以,引进项目能够落地运转,必须要经过环评、安评等一系列动作。

正是每个地方,有千千万万个“郑寒江”式的干部,才能将无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综上所述,招商引资的项目,不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还得考虑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更是需要严格执行环保规范与要求。

当然,对于合理的经营者,若有环保政策变动,各地应当给予合理性补偿,这才能让投资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也是区域营商环境的体现。

定规则等于选项目

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制定好项目“及格线”。

从投资、产值、环保等方面,对项目落地考核“及格线”明确标注,过线的项目可拿到入驻“准考证”。

项目是否采用产业前沿技术?建筑用地规划是否科学?企业财务数据是否可信?

按照重资产项目、高增加值项目等不同产业项目的特点,项目入驻“及格线”是有弹性的。单科优异的“好学生”,可以破格录取。而涉及环保问题、安全隐患、能耗不达标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之前,就听过县城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多晶硅生产项目。按照投资方说法,多晶硅作为能耗低、无污染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不然,这是彻头彻尾的“伪新能源”。

有研究显示,多晶硅光伏的净发电量实际为负值,制造一套多晶硅光伏系统,所需能量和这套系统使用寿命能发的全部电能差不多。

并且,多晶硅发电污染十分严重,1KW多晶硅光点排放超过40公斤的有毒物质。

项目入驻之前,招商人以实现集约、环保、清洁生产为目标,把项目的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环保达标、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列入评估内容,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对所有准备引进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这样一来,在企业准入上,各地确立“三最四不要”原则,按照规则选择性的筛选项目。

所谓“三最”,即是最具优势的资源、最具潜力的产业、回报率最高的项目,把好的资金和客商留下,来达到发展目的。

对于“四不要”,即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不引进,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占地广、投资强度小的夕阳产业不引进。如果盲目引进项目,不仅无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会出现不少弊端。

这样一来,每一个项目进来,首先要有投资商提供的项目建议书,提前请相关部门审查项目的可行性。

尤其是,经济发展部门查看项目的准入情况,再请环保部门审查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对环境存在影响,最后是招商合同的谈判。

在谈判的过程中,邀请国土、经发、环保、规划局及其相关部门参加,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基本通过后,才考虑入驻当地。

欲纳森林,先除荆棘。对于各地来说,只有改善生态环境、关停落后产业,才能腾出稀缺资源和发展空间,来吸引、承接新兴产业。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面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重重压力,每个区域刀刃向内突破发展瓶颈、自我革命摒弃过往路径,实现产业转型、模式升级、动能转换,方能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0 阅读:0

含谷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