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柳条边是怎么被突破的?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1-30 08:10:32

实际上,虽然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闯关东,但对大量来自中原的汉人涌入满族的发祥地还是有矛盾的心理。

在颁发《辽宁招民开垦条例》的第二年,也就是1654年,清政府修建了柳条边。

当时清政府为了保护龙兴之地,就在辽宁、吉林一带沿着明代辽东长城的走向修的边墙,大体是从1638年开始,也就是清朝尚未入主中原之前,到1681年基本完成,这已经是康熙二十年了。

根据史料记载,修建柳条边,还在已测挖掘出土沟,然后用挖掘出来的土堆成宽、高各1米或1.2米的土堤,上面插上柳条,柳条跟柳条之间用绳子连接。

柳条边分成了东、西、北三段。从辽宁开原附近的威远堡为交汇点,从东北向东南、西南方向延伸,呈人字形。东段从威远堡向东南到海边,西段一直延伸到山海关,这两段柳条边连接起来,环绕着辽河平原,全长1000公里左右。

柳条边以内为农耕区,以外为游牧和渔猎区域,并规定边关内外的居民不能随意越界居住。到了后来,关内居民要想去辽东,还必须要向官方申请,并在关口登记存档,而且还不能携带家属。

1677年,清政府把长白山列为“发祥圣地”,并规定:盛京以东,伊通以南,图们江以北,列为禁地,禁止人口迁入居住、开垦田地、采伐树木、挖掘矿产、采挖人参、捞捕东珠。

这种以严禁为主,但时不时放松的政策环境下,直隶、山东等地的老百姓有的偷偷出关,有的经海路偷渡,因为是打破清政府的禁令,所以这种人口迁徙被称为“闯关东”。

这种封禁政策导致东北人口稀少,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经济文化落后,边防松弛。

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演变成局部开禁,柳条边逐渐失去了作用。

庚子之变发生以后,日本和俄国开始围绕东北进行争夺。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计划向沿线移民60万人,日本也把东北作为海外移民的重点地区。

清政府能管得了国内的人,管不了列强,只能开放东北,“徙民实边”,以充实边防。到了光绪30年,公元1904年,清朝宣布开放东北全境,采取减免车船费、借贷农具、种子、肥料等措施,鼓励关内各省,甚至南方省份的移民到东北。

与此同时随着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东北农村、城市、厂矿开发极为迅速,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弛,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0 阅读:272
评论列表
  • 2025-02-07 21:55

    咸丰年开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