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山东人为啥会闯关东?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1-30 08:18:32

关东,俗称关口以东,这样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函谷关以东,但是闯关东只有一个,这就是山海关,这里界定着关外和关内。

这件事情与走西口、下南洋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之一。

为啥关内的人要去关外呢?原来明清时期一直到民国,山东、直隶一带的关内人到资源相对丰富、人烟稀少的关外讨生活,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并把都城从沈阳一带搬到了北京,当时东北一带特别是辽沈地区的清朝臣民几乎全部都到了中原京畿一带,这件事情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从龙入关”。

这些到了京畿一带的满族人还进行了跑马圈地,掠夺汉人的土地。这些强势的外族人侵占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那么怎么办呢?人家兵强马壮,打是打不过的,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一走了之。当然,清政府也头疼这件事情,搞不好就官逼民反。

这时候入关的满清原住地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为了恢复辽东地区经济,巩固清朝发祥地,清政府开始招募内地移民前往关外。

1653年,清政府专门出台《辽宁招民开垦条例》,这个规定给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给移民耕牛、种子、口粮等,还按照移民的数量,设立大大小小的官职。

这样大批直隶、山东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从山海关出关,或者从渤海横渡,来到辽东以谋求生存。

1655年,有史料记载:自广宁至山海关,流民络绎,问其所向,则皆曰:移居沈阳云。

广宁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镇内,明朝洪武年间这里修建了关城。这里属于辽西走廊的北端,山海关是辽西走廊的南端。这说明当时从山海关到广宁的移民络绎不绝。

除了官逼民反的危机之外,还有一种就是遭遇自然灾害。直隶、山东所在的华北地区地狭人稠,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一旦发生严重灾荒,老百姓为了求生存,就会扶老携幼出关。

乾隆年间,1743年,直隶的河间、天津一带发生大规模旱灾,大量饥饿的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关隘,乾隆皇帝告诉边关的官吏,让他们放饥民出关。

实际上,如果并不是各种条件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谋取生存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