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名句集

周易岐黄春秋 2023-07-02 08:03:39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石公三略》,又称《三略》。旧题黄石公撰,作者可能为中国西汉末(一说东汉末)隐士,姓名尚难确考。《后汉书·臧宫传》所载光武帝诏书中称引《黄石公记》之文,多近今本《三略》。《三略》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末建安年间陈琳《武军赋》和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北齐魏收《魏书》则称刘昞注《黄石公三略》,《隋书·经籍志》始著录,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录进《群书治要》。宋刻《武经七书》本是现存最早刊本。

全书共三卷,该书分上、中、下三略。《上略》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战略思想及其实现方法。《中略》通过“差德性,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进一步论述治军统军的原则。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国家最高统帅统军的方法,是务必要收揽天下英雄豪杰的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之人,使自己的意志与众人保持一致。

与众同好,靡(mí)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与众人有相同的喜好,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与众人有相同的憎恶,就没有什么敌人是打不败的。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国家大治,家邦安宁,是由于取得了人心;国家败亡,家邦破亡,是由于失去了人心。

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zhé)随:应根据敌情的变化转变对策,不要首先发难,敌人行动了就要随机应变。

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没有人不贪图强盛,却很少有人能把握住以柔克刚这一幽深精微的道理;如果能把握住以柔克刚这一幽深精微的道理,便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夫为国之道,恃(shì)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依靠贤者和民众。如果像信任自己的腹心一样信任贤者,像使用自己的四肢一样使用民众,那么政策就不会失误。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治国治军的要诀,在于明察民众的心理,采取各种合适的措施。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身陷险境的要使他们感到安全,心怀畏惧的要使他们感到快乐,逃亡背叛的要使他们情愿归来,含冤受屈的要给他们昭雪,上诉申告的要替他们清查,地位卑微的要提拔重用他们,强横施暴的要压制他们,与我为敌的要消灭他们,贪财的要使他们富裕,自愿效力的要使用他们,有过错怕人知道的要替他们隐瞒,有谋略的要亲近他们,好进谗言的要对他们弃置不用,诽谤他人的要对他们的话予以核实,谋反的要除掉他们,凶残蛮横的要挫败他们,骄傲自满的要批评他们,归顺的要招抚他们,被征服的要给他们安置,投降的要给他们脱罪。

敌动伺(cì)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yì)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suí)之,敌悖(bèi)义之,敌睦携之:敌人行动时要进行侦察,敌人靠近时要做好防备,敌人强大时要懂得示弱以麻痹他们,敌人闲逸时要想法调离他们,敌人来犯时要严阵以待,敌人凶暴时要适时退避,敌人悖逆时要伸张正义,敌人和睦时要离间分化他们。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英雄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取得国家的骨干,获得国家的根本,就会政令通行而没有仇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xuē):用兵的要诀,在于崇尚礼仪和厚赏利禄。礼仪得到崇尚,才智之士就会来到;利禄能够厚赏,忠义之士就会不怕牺牲。所以给贤人俸禄时不要吝惜钱财,奖赏立功之人时不要拖延时间,这样下属就会同心合力,敌国就能被削弱。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shàn)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用人的方法是,用封爵来尊重他,用赏财来赡养他,这样贤士就会自愿前来;用礼仪来接待他,用义理来勉励他,这样贤士就会为国拼死效力。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将帅必须与士卒同甘共苦、安危与共,才能对敌人实施攻击。

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将帅始终积蓄恩德而不厌倦,就能凭借一人之力争取到千千万万人的拥戴。

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将帅不得随意改变命令,要做到赏罚必行,就像天地有规律地运行一样,这样才能驾驭民众。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统帅军队、把握形势的是将领,夺取胜利、打败敌人的是部众。所以处事违背常理的将领不能让他去统帅军队,离心离德的部众不能让他们去攻打敌人。

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对士卒要谦恭而不可傲慢,对将领要让他愉悦而不能让他忧虑,制定谋略要深思熟虑而不能犹疑不决。对士卒傲慢,下属就会不服从;让将领忧虑,就会使朝廷内外互不信任;谋略制定犹疑不决,就会导致敌国乘隙进攻。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将领是国家的命脉。将领能战胜敌人,国家才会安定。

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贤德之人的智慧,帝王的谋虑,下层民众的言论,官员的意见,兴盛衰亡的历史事迹,这些都是将领所应该知道的。

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jiù);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将领拒绝纳谏,英雄就会散去;计策未被采纳,谋士就会叛离;善恶混淆,功臣就会心灰意冷;专断独行,部下就会归咎于他;自夸其功,部下就会少立战功;听信谗言,众人就会离心离德;贪图钱财,奸邪就会无法禁止;迷恋女色,士卒就会淫乱无度。

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礼义是士卒倾心向往的,奖赏是士卒情愿拼死争取的。用倾心向往的礼义来招引,用情愿拼死争取的奖赏来示好,那么寻求这些的人就会来到。

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以礼相待之后又后悔的,士卒就不愿在他那里停留下来;实行了奖赏之后又后悔的,士卒就不会听他驱使调遣。以礼待人、实行奖赏从不厌倦,士卒就会争先恐后地为他赴死。

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良将爱护士卒,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所以才能使全军上下同心同德,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君主谋事时能征求下层民众的意见,功业就能载诸史册;不失去民心,功德就能广布天下。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juě):君主不可以没有道德,没有道德臣下就会背叛;君主也不可以没有威势,没有威势就会失去权力。官员不可以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办法奉事君主;官员也不可以没有威势,没有威势国家就会衰弱,但如果威势过盛,就会身陷败亡。

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jué)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不讲策略就没办法裁决疑惑,不诡诈出奇就没办法消灭奸人敌寇,不用阴谋诡计就没办法取得成功。

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高空的飞鸟被射光了,制作精良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对国家灭亡了,谋臣就要消亡。所谓消亡,不是说要杀死他,而是说要剥夺他的威势,废除他的权力。

人众一合而不可卒(cù)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民众一旦组建成军队,就不能突然解散;军队的大权一旦授予了,就不能突然改换。

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能够扶助天下于危亡之际的,就能拥有天下的安宁;能够消除天下忧患的,就能享有天下的快乐;能够拯救天下于灾祸之中的,就能获得天下的福报。

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恩泽遍及民众,贤士就会归附于他;恩泽遍及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于他。贤人归附于他,他的国家就会强盛;圣人归附于他,他就能统一天下。要凭借德行以求得贤人,凭借道义以使圣人到来。贤人离去,国家就会衰落;圣人离去,国家就会混乱。衰弱是通往危境的阶梯,混乱是灭亡的征兆。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贤人的政治,是让人的行为顺从;圣人的政治,是让人的内心顺从。行为顺从就可以开基创业,内心顺从就能保全至终。

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能让民众快乐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只图自己快乐的,过不了多长时间国家就会灭亡。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yì)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舍近求远的人,会劳而无功;舍远求近的人,会安逸而善终。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就会涌现很多忠臣;实行劳民扰众的政治,就会产生很多怨民。

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致力于扩张领土的,政务必定荒废;致力于广施恩德的,国家必定强盛。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能拥有自己所应该拥有的,就会得到安宁;贪图别人所拥有的,就会招致祸败。

造作过制,虽成必败:行为超出了制度的规定,即使一时取得成功,最终也必定失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不端正自己的言行而去教训别人,是违背常理而行不通的;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而后再去感化别人,是顺乎常理而行得通的。违背常理会招致祸乱,顺乎常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sù)兴夜寐(mèi),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cè)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一个整体。道是人们所遵循的规律,德是人们所持有的操守,仁是人们相互亲爱的依据,义是人们所应该坚持的原则,礼是人们身体力行的规范,以上五者缺一不可。所以人们的日常行为,要受到礼的制约;讨伐奸贼、报仇雪恨,是源于义的决定;同情之心,是出自仁爱的表现;修己正人,是遵守道德的途径;使人平均,各得其所,是由于道的教化。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到千里之外迎聘贤人,路途遥远,很不方便;招致奸佞之徒,路途很近,十分方便。所以英明的君主宁愿舍弃近处的方便,不辞辛苦以求得远处的贤人,这样就能保全功业,尊重贤人,而普通百姓也会乐意效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弃用一个好人,众多好人就会隐退消失;奖赏一个恶人,众多恶人就会蜂拥而至。好人得到君主的保护,坏人受到君主的惩罚,国家就会安宁,众多好人就会纷纷到来。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民众有了疑虑,国家就不会安定;民众有了疑虑,就不会有守法的良民。疑虑解除,困惑消失,国家才能安宁。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一项法令违背常理,就会导致许多法令失效;一件坏事干了,就会结下许多坏事的恶果。

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用公平的原则治理民众,用清明的政治实现公平,这样民众就能各得其所,天下安宁。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纯洁高尚的人是不能用爵禄收买的;高节正义的人是不能用酷刑胁迫的。所以英明君主在求取贤人时,必定会先观察他们的志趣,再招揽他们。招揽纯洁高尚的人,要讲究礼仪;招揽高节正义的人,要讲究道义。只有这样做,贤士才能到来,君主的英名才能保全。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圣人君子能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端倪,清楚治乱的关键,了解进退的时机。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jué)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tián)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圣王发动战争,并不是因为喜欢战争,而是要用它来诛杀暴君、讨平叛乱。用正义之师消灭不义之师,就像掘开长江、黄河之水去浇灭一个小火把,又像靠近深不可测的悬崖去推下一个快要跌落的人,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圣王之所以闲适恬静而不急于用兵,是因为很重视对人和物的伤害。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战争是用来杀人的不祥之器,天道憎恶它,在不得已的时候才发动战争,这是合乎天道的。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人们遵循天道生活,就像鱼在水中,有水才能存活,失去了水就会死掉。所以君子要时常心怀戒惧,不敢悖逆天道。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jí)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伤害贤人的,灾祸会延及祖孙三代;埋没贤人的,自身就会受害;嫉妒贤人的,名誉会得不到保全;举荐贤人的,幸福会传给子孙后代。所以君子积极举荐贤人,这样就会美名远扬。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对一个人有利,而对一百个人有害,民众就会离开城郭;对一个人有利,而对一万个人有害,国中就会人心涣散。除掉一个人,而对一百个人有利,人们就会思慕他的恩泽;除掉一个人,而对一万个人有利,政治就不会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