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DeepSeek引发的技术、经济浪潮,会不会是又一轮资本泡沫?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2-13 18:30:39

01

从DeepSeek在春节爆火之后,已经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技术、经济浪潮。

像前几天的比亚迪发布会,除了把智能驾驶下放到10万以下车型,我还注意到比亚迪宣布把整车智能的「璇玑架构」全面接入Deepseek,提升车端和云端的AI能力,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和隐性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除了人命关天的智能驾驶系统接入Deepseek,还有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快速接入DeepSeek。

在这两年大模型热潮中,没有任何一个AI大模型的技术方案能有这种待遇。

作为投资人,我在思考,2025年以DeepSeek开启AI 2.0时代的技术浪潮,中国站到AI创新浪潮的前沿。

DeepSeek在云服务、大模型一体机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概念股全部迎来了涨停潮。

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ETF涨幅显著,科技主题指数中证云计算指数周涨13%,神州高铁、浙江东方等连续涨停,市场热度极高。

一些外资机构,比如高盛、德意志银行也在看多中国股市,预计MSCI中国指数上涨14%,认为中国股票折价将消失,外资也会流入,主动推动科技股上涨。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2000年互联网科技、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火热景象。

但最终,这都演变成了资本泡沫,纳斯达克和中国创业板指数都下跌了80%。

那么,2025年掀起的DeepSeek AI 2.0,会不会像2000年、2015年一样,在火爆之后引发一个大退潮呢?

02

分析问题,首先要有个好的分析框架,否则就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无法正确判断,这也是我们企业家和投资人经常碰到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正确思考?

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需要分析框架的思维,它的重点在于:

1、提供系统性思路:避免片面、零散地看待问题,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全面思考,确保不遗漏重要因素。

2、促进沟通协作:在团队合作或跨部门交流中,统一的分析框架能让各方基于相同的逻辑和结构来讨论问题,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误解。

3、辅助决策制定: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逻辑链条的清晰呈现,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SWOT分析框架,评估企业和项目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四维分析模型框架。

所以,我对DeepSeek的AI 2.0热潮会不会再现资本泡沫的问题,列出了七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分别是核心驱动力、政策环境、技术成熟度、企业盈利支撑、主要指数涨幅、资本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资本市场对流动性依赖度。

经过我们研究团队对比分析的结论是:2025年开始的AI科技浪潮是结构性行情,而不是全面泡沫。

03

我把简要版的分析图放在文章里供大家参考,再从市场背景与驱动逻辑做一个对比。

市场背景与驱动逻辑的对比

第一波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

在核心驱动力上: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是“想象空间”主导,企业估值与盈利能力严重脱节。

在政策环境上:宽松货币政策和风险资本狂热推动,但缺乏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作为支撑。

在市场数据上:纳斯达克指数1999年涨幅超过80%,由于绝大部互联网企业属于初创企业,盈利模式还没有摸索成功,没有利润甚至还没有营收,无法用传统的市值/盈利的市盈率来衡量,只能通过市值/销售额的市销率来衡量。这就导致一个现象,互联网公司市销率(PS)普遍超过20倍,部分企业比如亚马逊PS高达50倍。

高度依赖以孙正义软银公司为首的风险资本,在2000年3月达到历史峰值后,一年内暴跌78%,第一波科技浪潮泡沫也随之破裂。

第二波是2015年创业板牛市。

在核心驱动力上:杠杆资金推动的流动性泛滥,叠加“互联网+”的政策预期,融资融券占比高达4.3%,推动创业板上涨84%。但和2000年的互联网不同,经过十几年时间,互联网企业已经摸索出盈利模式。

腾讯通过QQ秀成功盈利之后,2005年上市,成为首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随后百度竞价、阿里电商成为互联网的BAT三巨头,国内的创业版2015年净利润增速达到25%,但是市盈率超过130倍,沪深300动态PE仅12倍,因为创业板的科技浪潮就显得非常昂贵了。

以移动互联网受益龙头之一的腾讯公司为例,2015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已经有三年,但是营收增长30%、盈利增长21%,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并没用完全体现,和2017年营收增长57%、利润增长74%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政策环境上:注册制改革预期以及并购重组成为热潮,但企业盈利的增速难以匹配估值。

在市场数据上:创业板指数2015年涨幅84%,市盈率(PE)峰值超过130倍,两融余额突破2.2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达到4.3%。

随后泡沫破裂,三年时间下跌了81%,第二波科技浪潮的泡沫也就破灭了。

第三波就是2025年DeepSeek驱动的科技浪潮。

在核心驱动力上:在Open AI的ChatGPT后,中国企业在AI上实现技术突破,并且不只是应用在营销软文、PPT和视频工具上,还融入到制造业生产、检测、服务环节,

前面文章和大家分享过美的、格力、海尔的案例,这次又多了比亚迪推动的全民智驾,并且,企业盈利基础更加扎实。

科创板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1383亿,是利润的3倍,技术转化周期也在缩短。

在政策环境上:财政定向支持,5万亿专项债投向“新质生产力”、注册制退市率提升至2%,加速优胜劣汰,DeepSeek在大模型的低成本化,叠加了国产替代(半导体、云计算)以及精准的政策支持(“科创板八条”、专项债倾斜科技领域)。

在市场数据上:科创板2024年研发强度中位数是12.6%,研发投入超千亿元,是净利润的2倍,半导体国产化率突破30%,中芯国际28nm良率90%,AI算力成本下降到2019年的1/10。

同时,恒生科技指数预期PE只有17倍,创业板市盈率35倍,是2015年高峰期的零头,科创50市盈率89倍,比2020年的高峰期低了20%,有一定的泡沫。

综合来看,2025年的科技浪潮可能更类似于2015年创业板的阶段,但是这一次有基本面和政策驱动,不是单纯的资金炒作。

当然,在春节后,DeepSeek概念股单周涨停超50家(比如神州高铁连续4日涨停),题材炒作特征明显,AI模型的开源化也可能引发技术的同质化竞争,比如巨头快速复制创业公司的方案。

所以,我们同时要警惕纯题材型的AI应用,特别是没有数据优势的垂直场景,可能会重演2000年的泡沫。

但在整体上,企业盈利支撑和政策引导,会让这一波行情更具备持续性。

在科创的浪潮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04

在2000年互联网时代出现雅虎、eBay、亚马逊,纳斯达克指数10年涨幅13倍,中国有了门户三巨头、网易、新浪、搜狐。

20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谷歌、Facebook,纳斯达克指数13年涨幅10倍,中国涌现了BAT和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

2025年AI时代2.0出现,纳斯达克指数涨幅,我估计不低于10倍,已经跟上的中国创业板、科创板这次应该不甘人后。

在AI进一步落地推动下,还会出现AI应用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巨头,类似华为、小米软硬一体双飞燕的公司。

德银这些外资机构也发出了看好中国的报告,其中谈到了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首次是在服装、纺织和玩具领域崛起为全球主导地位。

随后在基础电子、钢铁、造船以及白色家电、太阳能和其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突然间主导了电信设备、核能、国防和高速铁路等复杂行业,投资者对这样的技术成就给予了低估。

但到2024年底,中国因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的领导者而受到关注,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涌入了功能强大、外观吸引的电动车,价格远低于现有同类车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2025年,中国一周推出了世界首款第六代战斗机,以及低成本的人工智能系统DeepSeek,下一个万亿公司的名字是不是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3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