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区治理事关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也是基层治理的难点。今日起,湘潭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楼下解忧铺”,聚焦小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通过“一小区一难题”的微观视角切入,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组织居民与物管、社区多方座谈,邀请专家分析建议等方式,系统梳理问题症结,挖掘有效解决方案,力求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为化解类似难题提供参考路径。
“楼下解忧铺”系列报道①
有序共享,让停车不再难
全媒体记者 吴珊
“下班回家像打仗,抢不到车位心发慌。”这不仅是湘潭老旧小区居民的真实写照,更是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这道治理难题如何破解,且看小区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智慧。
百姓家园小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记者 吴珊 摄)
记者调查:
小区停车 一位难求
“每天下班都要‘抢车位’,稍晚几分钟就得绕小区转三四圈。”雨湖区某小区居民王女士的抱怨,道出了当下老旧小区停车难的普遍困境。记者走访湘潭多个建成十年以上的小区发现,随着私家车保有量激增,规划滞后的矛盾愈发尖锐:某小区共680户仅200个车位,高峰时段通道停满车辆;有些小区的绿地遭车轮反复碾压,草坪斑秃成“补丁地”。
湘潭市物业管理协会秘书长李俊指出,全市60%以上的老旧小区存在车位缺口,“开发商早期按1:0.5配建,如今户均车辆已达0.85辆。”多位社区书记坦言治理两难:“拓宽车位可能引发绿化缩水投诉,放任乱停又导致消防通道堵塞。”
面对矛盾,各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和业委会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破解停车难问题。“破解难题需要因地制宜,”百姓家园业委会主任肖新建强调,“既要尊重业主权益,又需专业力量介入。”
经验分享:
从“抢位大战”到“有序共享”
走进雨湖区百姓家园小区,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路面划出的停车位,任何可利用的空间也绝对不浪费。白色的划线或深或浅,“有些车位划出很久了,而且也是业主长期租用,所以不必明确划线和车牌,大家已经约定俗成地知道这个车位是谁在使用。”百姓家园东诚物业管理处主任谢建新介绍。
百姓家园小区位于雨湖区韶山东路,2005年建设完毕,2006年启用入住。全小区分为同馨园、同心园、同康园、同悦园四个区域,总面积13.8万平方米,共892户,2500余人。“当初,开发商对车位需求预计是不足的。”肖新建不仅是业委会主任,也是最早入住百姓家园小区的业主之一。他告诉我们,小区建成之时,地下车库有60个车位,加上地下停车位共有222个车位,“当时小区内总共才有88辆车,车位绰绰有余。”短短四五年时间,百姓家园小区的车辆就猛增至1000余台,停车难的问题随之而来。
“从2009年开始,小区内的车辆激增,停车问题一天比一天突出。”肖新建表示,那时业主常常因为争车位而扯皮,小区几乎天天上演“抢车位”大战,当时的物业公司也为此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2008年下半年开始,原物业公司撤离,百姓家园小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业主自治。“当时停车问题是小区矛盾焦点,亟待解决。”肖新建召集业委会成员连续开了几次会,“挨家挨户发放问卷,发现80%业主支持改造小区,施划新的停车位,并愿意实施停车收费。”三次业主大会后,业委会根据会议纪要和调研数据,确定了停车收费的模式,这也成为破局关键。至此,业委会联合社区、物业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共同发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创新之举:
阶梯收费“反哺”物业管理
2008年下半年,百姓家园小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小区测绘、定点定位,共施划停车位258个,谢建新表示,“虽然仍不能完全解决小区的停车问题,但随着停车管理制度的出台,停车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改造不是终点,长效管理才是核心。”谢建新指着公示栏上的《停车管理规约》介绍,小区创新实施“阶梯收费+积分奖励”制度:业主首辆车月管理费为60元,每户限租一个固定车位;外来车辆前1小时免费,超时按每小时5元累计收费。无固定车位的车主按30元/月/车收费。
随着车位的增加,小区的停车乱象得到极大改善,居民意见少了很多。据统计,百姓家园每年停车收费可达20万元,收取的这些费用全部用于补充物业管理费,谢建新说,“小区物业管理费是0.78元/平方米,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停车费注入物业管理费后,业主负担减轻了,停车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2022年,百姓家园小区停车费从最初的60元/月涨到现在的90元/月,停车位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已经把所有能够利用的地方全都划为停车位,大多数业主是认同和满意的。”肖新建坦言,要彻底解决车位问题,只能够建设立体停车场,但这笔费用不菲,目前难以实现。
数据印证成效。经过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通力合作,积极想办法、出点子并付诸行动,百姓家园小区停车问题虽不能根治,但得到有效缓解,最终是业主得实惠。谢建新介绍,2022年开始,小区引进了智慧停车系统后,停车秩序进一步规范。改造后车位增至280个,晚高峰寻位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3分钟,2025年停车纠纷同比下降91%。
家住同康园3栋的业主杨斌说,他购车时,正值小区“停车大战”最激烈的时候。“回家前担心找不到车位,停好后担心车被刮碰,早上还担心车被堵住出不了门,真是为停车操碎了心。”这几年,他见证了小区针对停车问题而推出的改革,看到了社区、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解决停车问题的决心,“尽管目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有目共睹,感觉生活在这个小区还是很有幸福感。”
短评:停车位里的治理辩证法
文/吴珊
一个老旧小区的停车位改造,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刻命题。百姓家园小区从“抢位大战”到“有序共享”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业委会、物业、社区三方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合力。业委会的民主协商机制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物业的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社区的协调功能弥合了各方分歧。这种治理结构的优化,远比单纯增加几个停车位更有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蕴含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民意,通过收费平衡利益,这些创新举措展现了现代治理的精细化特征。当停车费反哺物业管理时,我们看到是一个良性的治理生态。
停车位难题的破解启示我们:民主协商不是简单的“举手投票”,而是贯穿需求收集、方案设计、效果反馈的全流程参与;资源整合不是粗暴的“空间腾挪”,而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精细化分配;长效管理不是机械的“收费管控”,而是通过利益反哺形成可持续的治理闭环。当每个小区都能在方寸车位间找到治理平衡点,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共建共治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