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论点:美国怕“俄白乌”合体成小苏联!
2022年2月的安东诺夫机场争夺战,第31空突旅,第76空降师就从白俄罗斯派遣的。白俄罗斯俄罗斯好的,都穿一条裤子。
俄乌打到现在,合体什么“小苏联”?说这话的,是喝了假酒吗?
持有这个论点的人只看到了第1层,现在我站在大气层分析一下,美国真正害怕的东西是啥?
先说结论:
美国最害怕俄罗斯和欧洲合体,这才是实质。
从地缘的角度上看,欧洲三大软肋都是啥?而欧洲5000年前就想要的,俄罗斯都有!
中国更有,这是国运!
软肋一:地域偏僻狭小今天的欧洲,既无两洋之利,又无深厚腹地,经济繁荣的表面下藏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弱点。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欧洲的软肋在现代国际格局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里不是要嘲笑欧洲的“中年危机”,而是冷静分析其在陆权、海权和战略纵深上的天然短板。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对比,更能揭示这片大陆为何从殖民时代的霸主变成了当下大国角逐中的配角。
从海权角度来看,欧洲国家的影响力明显局限于地中海和大西洋。
曾几何时,英国的皇家海军横扫全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震慑四方,但殖民地的消失让这些海洋强权逐渐变成了历史课本配餐。
相比之下,美国坐拥两洋之利,东可搅动大西洋的波澜,西能翻涌太平洋的浪花,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能够轻松投射到全球最关键的海运通道。
而俄罗斯虽然没有直接连接两大洋的便利,却以北极航道作为新兴战略抓手,同时通过控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对区域海权保持影响力。
中国同样不甘落后,积极扩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存在,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仅体现了海权意识的觉醒,还直接切入全球化的命脉。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只能围绕地中海打转,充其量依赖法国和英国的遗留影响,全球海权版图中几乎已经没有了它们的姓名。
如今海权已经显露疲态,陆权更是欧洲的一场噩梦。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例,这两国国土面积广袤,横跨亚欧大陆的核心区域。俄罗斯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战略纵深,几乎是一场军事实验室的天然缓冲带。
历史上,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折戟沉沙,无一例外被拖入漫长而致命的消耗战。中国则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其庞大国土的地理优势,通过高铁外交让整个亚欧非大陆产生了深刻的经济依赖。
一列高速列车不仅能运送货物,还能投射影响力,拉近了距离,也加深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纽带。
而欧洲国家呢?欧洲的地理布局像是一场军事噩梦:狭窄、平坦、缺乏纵深,堪称一马平川的战场标本。
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侵略者的轻松入侵,却难以建立稳固的防线。现代战争虽然讲究科技与精确打击,但地理优势仍是硬实力的一部分,欧洲显然并不占优。
战略纵深是战争博弈中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俄罗斯和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让欧洲国家望尘莫及。
俄罗斯不仅领土广袤,其地形还包括了西伯利亚寒冷的冻土带、乌拉尔山脉的天然屏障,以及大片的森林和沼泽地,这些都为防御和反击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中国则凭借复杂多样的地形特点,包括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天然屏障,让任何外敌在入侵前都需要面对天险的考验。
而欧洲的地理条件却显得过于开放,尤其是北德平原这一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请随意入侵”一眼望到底的神奇地形。一旦局势紧张,欧洲很难为自己争取足够的回旋空间,而其国家间高度依赖的政治联盟和经济网络又进一步削弱了独立作战的可能性。
既然地理环境如此不堪,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呢?
殖民时代的辉煌一度让欧洲国家在全球掌控资源,但现代国际秩序早已不容许这种野蛮游戏再次上演。而即便抛开道德问题,从现实角度看,殖民大国再度崛起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小岛国的战略价值早已大不如前,而挑战像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大国简直是不切实际,更别提现代战争中核威慑的存在让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几乎变成了零和游戏。
正因如此,欧洲更多依赖的是北约和欧盟这类多边机制,而不是单一国家的独立行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但遗憾的是,欧洲似乎没能从中吸取太多有益的教训。从拿破仑的失败到希特勒的覆灭,欧洲一次次见证了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致命作用,却仍未能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
相比之下,俄罗斯以其天生的战略纵深和能源资源成为无可撼动的地缘强权。
而中国则通过经济手段和技术创新悄然重塑全球版图。
欧洲如今虽然仍是文化与科技的中心之一,但其软肋早已被现代国际格局无情暴露。地缘的羁绊让这片大陆在大国博弈中显得力不从心,海权的消失、陆权的脆弱、战略纵深的缺失,无一不昭示着欧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这种宿命,如果联合了俄罗斯,就马上能得到改良。
内部缺乏统一欧洲的地理条件表面上看似宜居,却潜藏着一个致命的战略弱点,那便是缺乏天然屏障。
在其他大陆,比如亚洲,壮丽的山脉、荒凉的沙漠和茫茫的海洋常常充当天然的国界线,而在西欧,连片的平原却如无尽的走廊,打开了一扇扇方便入侵的大门。
如此一来,历史舞台上的欧洲诸国不得不依赖自己的城堡、雇佣军和战马,像拔河一样在平原上争抢地盘。每当某一国力挽狂澜扩张势力时,其周围的邻居必然以最快速度结成联盟,将扩张国的野心打压至谷底。
最终的结果是,欧洲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的超级统一帝国,而是维持了千年混战的局面。强国昙花一现,弱国苟延残喘,轮番上演的一幕幕权力更迭让欧洲始终处于分裂状态。
这种地理带来的结构性问题,直接塑造了欧洲各国的历史进程。
缺乏屏障意味着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打扰农田、市场,也让这些国家很难腾出手来搞工业革命之前的那种"国力内卷"。
更令人扼腕的是,强国一旦内外交困,比如君主去世、继承人无能或者遇上大饥荒,马上就会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失去先前赢得的所有领土。
这样的一进一退,让欧洲各国在战斗力的培养上倾尽心血,却在综合实力上欠缺后劲。那些耀眼的帝国,如查理曼帝国、西班牙帝国,甚至后来的拿破仑法国,辉煌过后很快被推回原点。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深深刻入了欧洲的安全体系。
与俄罗斯相比,欧洲的三大软肋格外明显。
首先是军事整合能力的不足。
北约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军事联盟,但其中的主心骨实际上是美国,而非欧洲国家自己。二战之后,欧洲长期依赖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而自身军费开支比例极低,这导致了在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地区军事强权时,欧洲显得底气不足。
其次是能源依赖问题。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输送管道如同一根"脐带",牢牢牵制住了欧洲的能源供应链。一旦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对欧洲施压,比如减少能源输出,欧洲的经济立刻陷入困境。
最后是欧洲内部政治文化的分裂。与俄罗斯的单一权力结构相比,欧洲各国的多党制、议会制乃至不同的社会文化认同,使得它们在关键决策上常常无法形成一致行动力。
以上种种,让欧洲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经济体量较小,但其战略一致性和资源优势赋予了它极高的地区威慑力。
如果欧洲的工业和金融加上俄罗斯取之不尽的资源呢?那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欧洲看美国的脸色了。
软肋二:资源受制于人要想真正理解欧洲在资源问题上的窘境,得先给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来个全息投影。
欧洲这块地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资源匮乏却成了它几百年来的主要剧本。历史上它还能靠殖民扩张把这个剧本改成英雄片,但如今的欧洲,俨然一副缺资源版的“奢侈病”样本,关键的资源一半靠进口,另一半靠祈祷,如果把俄罗斯从这盘棋里拿走,欧洲的资源窟窿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可以一脚踩进寒冷的现实里无法自拔。
俄罗斯随便撒点“家底”,就能让欧洲热火朝天地拉着油管讨生活。
俄罗斯的资源估值,按照俄学者奥·切尔科维奇的研究,是欧洲的12倍,这还没算上它的地缘优势。
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德国,实际上是个能源的“赤字王”,36%的天然气和39%的石油来源于俄罗斯,这还不包括其他矿产的巨大进口依赖。一旦俄罗斯关上资源的水龙头,德国的工业引擎连打火的机会都没有,整个欧洲经济体就会像个老式蒸汽机一样呜呜咽咽地喘不上气。
在巅峰时期,欧洲把资源匮乏问题甩锅给海外殖民地。英国抢印度,法国分非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拿南美,殖民扩张成为它们延续工业革命动力的临时外挂。
但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让欧洲殖民梦彻底碎了一地。殖民地一个个挣脱枷锁,昔日宗主国还得反过来和这些“前子民”谈判买资源,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是从大爷变孙子的剧本,不仅扎心还尴尬。
从这一点看,二战对欧洲最大的打击并不是战火烧毁了多少工厂,而是资源供给链的崩塌,这直接削弱了欧洲经济复兴的持续动力。
今天的欧洲,在资源问题上越来越像一只中年危机的“老狮子”,外部资源依赖程度几乎与日俱增。中东和南非是欧洲资源供应的两个重要补给站,但这两个地区对欧洲的“感情”并不稳定。
中东地区的政治博弈复杂得像一盘多方下的围棋,石油出口随时可能因为局势而波动;而南非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这里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稳定性让欧洲根本不敢奢望长期依赖。简单点说,就是好东西在别人家,轮不着你想咋用就咋用。
而这一切的背后,资源问题只是欧洲衰退逻辑的表面现象。资源短缺引发能源价格飙升,能源价格再传导到工业成本,最后压垮的是欧洲经济竞争力。
近年来,欧洲国家的产业链外移趋势愈发明显,许多制造业开始向亚洲和美洲迁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源短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当欧洲连工业引擎都不在自己手里时,“世界工厂”这个身份就得跟它说拜拜了。
更让人感慨的是,资源问题不仅是经济难题,还成了地缘政治的“绊脚石”。欧洲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制裁的决心堪比赌徒,但代价同样不小。
一系列制裁后,俄罗斯干脆祭出了能源武器,欧洲从资源依赖中突然断供,天然气和石油价格飙升让整个欧洲瞬间乱了阵脚。这场资源争端无形中强化了美国在欧洲的地缘控制力,欧洲不仅要承担经济冲击,还得迎合美国的政治需求。
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重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地理因素,但对于美国来说,没那么致命。
“成也地缘,败也地缘”真正影响乌克兰的是他的政治,乌克兰是“成也地缘,败也地缘”。
乌克兰,苏联的谷仓几乎一半来自这里,其产出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战争时期的军需提供了坚实后盾。
正是这种天赋异禀的农业资源,让乌克兰成为了德军在二战中窥探的头号目标。德国人不是简单地觊觎,而是将乌克兰视作持续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库。比如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闪电般占领乌克兰。
然而,乌克兰真正被历史钉上十字架的,不仅仅是粮食资源,更在于它那注定无法安稳的地理位置。
作为沟通东欧与西欧的战略要冲,乌克兰像一把刺入欧洲的匕首,无论握在谁的手里,都会让对手感到威胁。它的领土直接接壤俄罗斯,而向西延伸,则连接了巴尔干半岛、中欧及更远的西欧核心区域。这个“交通要道”的身份让它成为帝国对抗的永恒战场。
从沙俄到苏联,再到冷战后的俄罗斯,乌克兰的战略价值从未有丝毫减弱。对苏联来说,乌克兰不仅是一个防御缓冲区,更是抵御纳粹铁骑的重要屏障。失去乌克兰,苏联的欧洲部分将如缺堤之水般被敌军洪流淹没。
因此,二战中苏军在乌克兰的激烈抵抗,绝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存亡,而是为了整个苏联的地缘稳定。
白俄罗斯更是如此:近年来,白俄罗其作为俄罗斯西部防线的战略地位。这个组织被视为俄罗斯对抗北约扩张的关键工具。
尽管白俄罗斯的政治环境独具特色,但其国际地位和战略作用却始终围绕俄罗斯而展开。从经济到军事,从历史到地理,白俄罗斯像是欧洲大陆的枢纽,一旦失去这块土地,俄罗斯的地缘布局将受到严重冲击。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乌克兰确实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让让美国害怕,美国最担心的,是欧洲和俄罗斯“拉近”。
信息来源: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罗伯特卡普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