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讲了四野和三野部队在朝鲜作战的情况,本期转到二野部队。
二野部队是第五次战役前夕开到朝鲜的,谁料一上来就轮到打硬仗,志司第五次战役的部署分为东、中、西三个方向,王近山率领的三兵团被彭总派到中线。
中线任务最重。
一、二野派出最强部队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五次战役,彭总的作战部署非常宏大,计划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发起进攻,预计消灭联合国军8个师旅级单位,包括美军3个师、韩军2个师、英军2个旅、土耳其1个旅。
基本打法是,十九兵团从西线侧后迂回,九兵团从东线侧后迂回,三兵团实施中央突破,截断敌军退路后包围歼灭之。
三兵团任务最重,体现为几个指标:
第一,当面敌军最强。美军3师、25师都在其当面。一共要消灭美军3个师,2个都在其正面。
第二,作战地幅狭窄。东西两线要执行战役迂回,空间比较大。三兵团当面只有15公里,平均每个军展开的宽度约5公里。而且,即使这可怜的5公里,也是典型山地地形,大规模部队展不开,各师只能鱼贯而行,在攻击当面无法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对后方重炮部队开进,造成极大困扰。
后来志司在第二阶段作战,把十二军交给九兵团指挥协助打东线,大概就是考虑到中线施展不开。
第三,首歼目标大,上来就要干掉土耳其旅。这个旅并不弱,前几次战役志愿军和他们交过手,对其顽强的斗志有深刻印象,彭总知道这是个硬茬。
彭总这样的安排肯定不是出于偶然,应当是基于对三兵团战斗力的判断。
三兵团组建于1949年2月,原本指挥第十军、十一军、十二军,共9个师。1950年本已撤销,受领抗美援朝任务后,重新组建了三兵团。
这个三兵团情况比较复杂,完全是为了打硬仗做准备的。
兵团机关并非原来老三兵团的,而是在原四兵团机关基础上组建的。原拟由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作战,陈赓战伤未愈无法胜任,还在治病,故由副司令员王近山代为指挥。
三兵团指挥十二军、十五军和六十军。
十二军是中野老六纵,王近山指挥过的基本部队。十五军是中野老九纵,军长秦基伟,老太行部队。六十军是华北八纵,当年刘邓南下时,留在晋冀鲁豫老区,是陈赓太岳部队的血脉。本来该纵逐渐边缘化,徐向前去晋南指挥,一番点拨,把八纵从谷底捞了上来,居然成为解放太原的主力。
师一级单位也有调整、补强。
十二军本辖34、35、36师,36师留在四川剿匪,把十一军第31师调进十二军建制。这个31师了不起,乃是当年中野三纵7旅,陈锡联手中的头号主力旅。该师补入十二军,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都十分在线,一点也没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后来在第五次战役狠狠露了一把脸。
十五军43师留下剿匪,把第十军29师调入。
六十军把178师留在国内,转隶入六十一军的181师。这个师更了不起,乃是当年中原军区的“皮旅”。
二、王近山夸口的内在逻辑
181师老师长王诚汉回忆,当年刘邓首长对入朝作战极为重视,参战各师都调整补充了人员。
181师新成立一个师直山炮营,装备12门山炮。原师直的120毫米迫击炮连分配到各团。员额大大扩充,从遂宁军分区一口气补过来3401人(一个步兵团的实力),181师总实力达到12429人。
王诚汉感叹说,打从皮旅组建以来,这是人员最充实的一次。
十二军也从3万人的规模,骤然扩充到5.3万人,与四野、三野的部队达到同一水平。
当然,三兵团各军的配置也有很多问题,但大家普遍没有当回事,在旺盛斗志掩盖下,迅速进入朝鲜战场。
三兵团的心气,集中反映在王近山身上。
王近山是二野系统明星战将,在军史圈名气非常高。王近山将军打过很多硬仗,他率领并赖以成名的六纵,在二野首屈一指。
王近山在第五次战役作战会上的表态令人印象深刻,张口闭口打大仗,声称要俘虏5000美军。
底气从哪来呢?
别看这位李云龙原型人物有些鲁莽,实际上他对二野部队的特点很了解,知道这次派出的部队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军风格各异,不都是猛打猛冲的部队。
秦基伟十五军一直跟着陈赓打,陈赓指挥部队什么特点?有鲜明的黄埔作风,比较重视战术建设,侦察、通信、战术训练、部队编成等等,陈赓用力比较全面,什么都懂,什么都能抓出特点来。刘帅、徐帅两位大师的战略意图,陈赓理解得最准确,要么当年区区一个386旅,把鬼子军惹得打出专打386旅的口号?
秦基伟老九纵是四纵的小跟班,从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时一直跟着陈赓,有样学样,虽说水平比不上四纵,总归有四纵的作风,和三纵、六纵这种猛男型部队不是一个套路。
六十军更不一样了。
刘邓南下时当了守家弃儿,王新亭这位政工干部又当爹又当娘,部队战斗力着实一般。徐帅给八纵带去了正规训练和建设方法,尤其是攻坚能力大幅提升,打临汾、打太原仗仗争先,打得着实好。补进来那个181师,天生自带独立作战能力,经受过最严酷考验的,部队传统好、凝聚力非常强、战术素质也很好。
十二军王近山就不用说了,虽说调整进来一个31师,但当年三纵战斗力不在六纵之下,全军的突击能力仍是二野头牌。
这样看来,有突击的尖刀,有敢于野战攻坚和独立作战能力的帮手,有基础扎实善打配合的小弟,十二军不擅长的地方都补上了,还怕什么呢,自然有底气干。
寻其心迹,王近山大概也知道自己说的有点过,但从己方作战底数看,纵然抓不住5000活的,毙伤俘敌数加起来获得如此战果,想来并非不行吧。
彭总放心把中线任务交给三兵团,大概还有更深远的考量。
不为别的,二野部队的一号首长,刘伯承。
刘伯承早在红军时期就当过总参谋长,在部队正规化建设上是有独到之秘,这一点无论是101还是徐帅,无人能与之匹敌。
只看二野部队战史,绝大多数人或许都只能看个热闹。推荐大家看看刘帅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尤其要对比着看。笔者之前写过一期文章,比较刘帅文集和粟裕文集的差异。刘帅极其重视战争经验总结,几乎每仗过后都有。
总结最大意义在于发现敌我双方的优长和缺点,加以针对性训练,以利再战。
再加上刘帅身边那位全军模范参谋长李达上将,两人志趣相投、理念相近、风格对路,把二野打造得与另外几家野战军迥然而异。
什么特点呢?
稳。
力量足够强时,极善于控局,使敌军如堕网之兽,左冲右突而不得脱围,典型如羊山集之战、襄阳之战。力量较弱时,又能发挥部队最大之潜力,使强大之敌轻易无法摆脱其纠缠,比如以等倍兵力和弱势火力围困黄维兵团。
尤其是这个发挥潜力,刘帅爱兵如子,并不提倡在条件不具备时一味牺牲人命,而是尽可能地借助地形条件或机动调整,弥补兵力和火力上的不足。
种种军事理念,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
若是关家垴之争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彭总绝对会听从刘帅建议撤围不攻。
三、首战打得还凑合
在彭总寄予厚望之下,三兵团打得怎么样?发挥出刘帅的作风了吗?
王近山下达的战役命令中规中矩,在有限战场空间下,仍力图把战役实施区分出远近缓急,安排得有主有次、有攻有阻,颇有大家风范。
十二军主攻,直指土耳其旅。六十军在最东边负责割裂美军25师和土耳其旅的联系,阻止其向西增援土旅。十五军在最西边打美军3师的一个团,并寻机打掉其师部。
很多网友评价王近山,说他鲁莽、粗糙、只凭血气之勇打仗。如果只靠这些素质就能打造出二野顶流纵队,那我军纵队岂不个个都是顶流。起码从王近山作出的战役部署来观察,他已得刘伯承的真传,大局观没有问题,排兵布阵很合理。
开战之后,作为预想中的首战关键,打土耳其旅并未得手。该旅防御阵线被三兵团突破后,稍作抵抗就有组织地后撤,美军空军立即跟上掩护。
东侧的美军25师,西侧的美3师65团都陆续后撤,并采取李奇微发明的磁性战术,一边打一边撤,途中利用刚构筑起的工事不断对志愿军造成杀伤。
最终战果并不大,美军和土耳其旅都安全撤走。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我们看两个关键点。
十二军猛攻土耳其旅时,东侧六十军成功割裂两部敌军联系,敌军阵势已乱,如果六十军果断派出兵力向西兜击,抄了土耳其旅的后路,战果必然会扩大。
王近山的战役命令中,本来也有这一层意思,当形势允许时,六十军可派出一个师打土旅。那为什么没成行呢?六十军军长韦杰的临场判断也没问题,也感到可以抽出力量向西截击,于是下令离十二军战场最近的181师出击。
问题出在通信。
181师发起攻击后,与六十军指挥所通信断了,韦杰的命令发了一天,一直找不到181师,181师在原地多停留了一个晚上。而晚上一般都是我军行军和攻击的主要时段,最后接到命令时,土耳其旅已经逃远了。
另一个关键点发生在抱川以南的竹叶山地区。当时土耳其旅和美军24师、25师撤退至此,十二军有3个团的兵力也已追到这里并超越敌军。
如果3个团一起阻击,以将近1个师的部队拖住大股敌人应当问题不大,十二军主力和邻近的六十军应当很快能赶到,形成会歼之势,战果必定扩大。
但当时只有106团发现情况并向34师报告,另外2个团并不知道友邻部队情况,没有第一时间发动协同作战,只有106团苦战阻击,全团伤亡一半以上,团长宋崇魁战死。敌军在飞机掩护下再次逃脱。
王近山知道这一情况吗?自然知道,34师向兵团报告,王近山立即命令各部靠拢上去,但又因通信联系不上,六十军和十五军都没有动作。
两次都是通信问题,是巧合吗?不是。
为什么通信老是在关键时刻中断呢?
志愿军当时通信手段很落后,尤其是无线电通信,设备少,质量差,主要靠缴获,没有自制量产能力。而运动战阶段偏偏主要靠无线电通信,原因很简单,部队机动太快,架有线电话跟不上,而且往往被敌炸断,27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电话线一天被敌军炸断60多次。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与强敌作战,构成战斗力的各种要素都在作战、都在较量,不能有任何短板,任何微小短板都必然被强敌无限放大。
为什么在国内作战通信问题没有这么明显,包括我们观察刘伯承、粟裕等将帅的文集文选,对通信问题虽然也有提及,但都不十分重视。盖因那时国军的通信水平也不如此,比我军强不了太多。而且,通信对敌军带来的战斗力增益也不是特别大,其空军打击和友军增援,都因国军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而大打折扣,既慢且弱。
所以,解放战争中即使出现严重的通信中段,也能通过我军强大的机动能力,以及纵队和师一级部队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弥补。不需要,就长进不大。
不过总体来看,二野部队第一次踏上朝鲜战场,在没有什么经验的情况下,一上来能基本实现我方意图,把优势敌军击退,已属难能可贵。
后文还将继续评价二野部队的发挥,敬请关注不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