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总是慢条斯理的,说话轻声细语,像涓涓细流。她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每天清晨,她会早早起床,烧好热水,准备好早餐。如果看到我妈急匆匆地往外跑,她就会坐在门槛上,唠叨几句:“大清早的,慌什么?地里的庄稼又不会自己跑了,先把家里拾掇拾掇。”我妈呢,就像一阵旋风,永远都在忙个不停。她承包了家里的田地,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刻也不停歇。听到奶奶的唠叨,她总是头也不回地扔下一句:“收拾什么收拾?这稻子再不收,都要烂在地里了!”然后就一阵风似的消失在了田埂上。
她们的争吵,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了我们家生活的一部分。洗衣服要用多少洗衣粉,做饭要放多少盐,鸡蛋要煮几分钟……几乎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为她们争吵的导火索。我记得有一次,奶奶嫌妈妈把衣服洗得太粗糙,说:“你看看隔壁李婶,人家洗的衣服多干净,像新的一样。”妈妈一听就不乐意了:“人家李婶就几件衣服,我们家这么多人,哪有时间一件一件慢慢洗?”还有一次,奶奶想让我妈学织毛衣,说:“你看王婶织的毛衣多好看,你什么时候也学学?”我妈一听就炸了:“我要是整天坐着织毛衣,地里的活谁干?难道粮食会从天上掉下来吗?”
她们的争吵,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戏,热闹又滑稽。但奇怪的是,吵归吵,她们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奶奶依旧会做好热腾腾的饭菜,妈妈依旧会辛勤地劳作,第二天,她们又会开始新一轮的“交锋”。这就像一种奇特的相处模式,在争吵中表达关心,在摩擦中增进感情。
后来,我结婚生子,妈妈开始帮我带孩子。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她们的角色互换了。妈妈开始体会到奶奶当年的辛苦,也开始变得唠叨起来。她会抱怨孩子太难带,一天到晚哭闹不停。奶奶则在一旁笑眯眯地说:“我当年带你们三个,还要做饭放牛,也没见我喊过累。”妈妈不服气地说:“那能一样吗?现在的孩子娇贵,喝的是牛奶,用的是纸尿裤,哪像以前那么皮实。”
时光荏苒,父亲去世后,妈妈搬回了老家,专心照顾奶奶。此时的奶奶已经年事已高,记忆力开始衰退,经常找不到东西就说是妈妈藏起来了。有一次,她找不到自己的梳子,就一口咬定是妈妈藏起来了。妈妈无奈地解释:“梳子就在你枕头底下,你自己没看见,怎么还赖我呢?”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妈妈总是耐心地照顾着奶奶,从没有半句怨言。
妈妈在老家种了一小块菜地,每天变着花样给奶奶做饭。因为舍不得浪费,她总是让奶奶先吃,自己后吃。可奶奶偏偏不肯,一定要等妈妈一起吃。妈妈说:“你先吃吧,我忙完再吃。”奶奶却固执地说:“不行,你不吃我也不吃。”妈妈佯装生气地说:“那你等会儿饿死了可别怪我。”奶奶立刻反驳:“你就是想把我饿死!”妈妈想了个办法,每次都陪着奶奶一起吃,自己先盛一小碗慢慢吃,等奶奶吃饱了,再添自己的那份。
她们就像一对别扭的老朋友,在磕磕绊绊中走过了大半辈子。直到奶奶临终前,她紧紧握着我妈的手,颤抖着说:“你好人有好报!”那一刻,我妈愣住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奶奶还把多年积攒的私房钱塞给了妈妈,仿佛要把一辈子的爱都倾注在这最后的告别里。
多年以后,我问妈妈:“你和奶奶为什么总是吵架?”妈妈笑了笑,说:“可能就是因为太在乎对方了吧。你看村里那些婆媳关系不好的,连话都不说,我和你奶奶至少还能吵吵闹闹,这说明我们心里都有彼此。”
是啊,她们的争吵,不是仇恨,而是一种另类的表达爱的方式。就像老式的留声机,虽然播放的音乐断断续续,甚至有些嘈杂,但那承载的,却是满满的回忆和深情。奶奶的“你好人有好报”,是对妈妈几十年付出的肯定,也是对这段特殊情感的总结。她们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陪伴。或许,真正的爱,并不需要甜言蜜语,也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在吵吵闹闹的日常里,彼此扶持,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就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或许枝叶会互相摩擦,甚至会争夺阳光和雨露,但它们的根,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共同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共同抵御着风雨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