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 年 4 月 23 日,上海车展大幕开启,近两百场发布会如同烟花在汽车界夜空绽放,丰田作为全球汽车第一品牌,在这场盛宴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丰田在上海车展上的表现宛如一场精心筹备的 “觉醒” 之战,让人喝彩,也让人重新审视这个巨头在中国的雄心与谋略。
丰田与中国的渊源深厚,自 1964 年首台皇冠进入中国,60 载深耕赢得超 2000 万用户青睐,中国市场早已是其全球战略核心。2023 年,丰田启动新体制,发布 “继承与进化” 和 “以商品与地区为中心的经营” 方针,中国市场成为这理念落地生根的前沿阵地。
此次上海车展,丰田用 “立全球 更中国” 核心战略,向世界宣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承诺,这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款产品、每一种举措之中,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深情告白,更是其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谋求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丰田新甲子的起点
2025 年,是中国丰田新甲子的起点,上海车展的发布会展示着丰田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变革旨在通过中国市场创新引领全球发展,体现丰田对中国市场信任与尊重以及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关键期的雄心壮志。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话语掷地有声:“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若产品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也能获全球市场青睐。” 丰田章男也明确表示新一代卡罗拉要在中国以本地员工为中心研发,佐藤恒治同样支持本地研发,认为中国市场变化快,需与中国伙伴共同打造更好汽车。
根据相关数据,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 1000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 50% 以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焦点,丰田通过本土化战略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研发革新:本土化的深度探索丰田深知,在中国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传统研发模式难以为继。于是大刀阔斧革新研发体制,建立中国独立研发体系,构建 ONE R&D 研发体制,整合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与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资源,把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到中国,打破公司壁垒,让资源充分流动共享,智慧与创意碰撞出火花。
更瞩目的是 “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 诞生,由中国本土工程师主导车辆开发,为深谙中国市场、充满才华的年轻工程师搭建施展才华舞台。像 bZ5 和铂智 3X,就是 RCE 主导研发成果,它们身上流淌着中国市场血液,承载丰田对中国消费者理解与尊重,为推出真正符合本土需求产品奠定基础,也彰显丰田对中国市场信任与扎根生长决心。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
为了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丰田在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布局上颇下功夫。车展上带来的多款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 BEV 产品,是 ONE R&D 与 RCE 体制下硕果。全球首发的铂智 7 由广汽集团、广汽丰田、IEM by TOYOTA 共同研发,融合丰田安心、安全、高品质与中国智慧科技,在铂智 3X 基础上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更进一步进化,还成为丰田首款搭载鸿蒙座舱 D 级轿车,精准回应中国消费者科技需求。
丰田电动化车型全球销量已突破 3000 万辆,在中国超 370 万,成绩见证消费者对丰田电动化技术认可。铂智 3X 自 3 月上市首月销量达 2490 辆,产能受限订单排至 6 月,用户对其 L2 + 级辅助驾驶和越级空间好评率高达 92%,为丰田本土化战略注入强心针,也让人们看到丰田在中国市场重焕生机希望。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接受度高达 85%,为丰田在铂智 7 等车型上搭载的先进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丰田的全场景拓展
GR 系列和雷克萨斯在此次车展同样吸睛。GR 系列涵盖 GR Yaris、GR 86 以及 GR Supra 等车型,凭借强劲动力和出色操控吸引车迷目光。雷克萨斯作为丰田豪华品牌,也展示了在电动化领域独特魅力。
在中国,丰田导入福祉车、运动品牌 GR、自动驾驶车型等产品与服务,为不同需求消费者提供多场景解决方案。车展上展示的活力(Active)和城市(Urban)两个系列改装方案,满足户外使用和年轻化需求,体现丰田对中国消费者多元化生活方式理解与尊重,以及在移动出行领域创新与探索精神,为消费者打造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体验。
丰田在中国的雄心与启示
在许多外资车企缩减在华业务背景下,丰田战略转向决心显著,背后是销售生产运营整合、研发放权等深层次内部调整,意图借助中国市场潜力与产业链优势重新在全球汽车市场扳回一局。丰田在中国的实践,也为跨国车企提供宝贵经验。
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关键时期,丰田赋予中国市场更大话语权和决策权,实现技术、产品与市场深度结合,这种全球化战略或成跨国车企未来竞争脱颖而出关键。丰田正凭借此战略,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其 “觉醒” 之战不仅关乎自身成败,更为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深刻启示,在这个充满挑战机遇的时代,丰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因为它所走的路,或许是许多跨国车企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