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印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紧张局势显著升级,双方似乎已处于战争边缘。在此敏感时刻,巴基斯坦方却意外地提出了停火倡议,主动寻求缓和紧张局势。
(巴基斯坦军队)
4月27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接受俄罗斯新闻社采访时指出,只要印度避免局势升级,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的首都)将不会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阿西夫原言表示,巴基斯坦无意发起任何举措,但若印度有所动作,伊斯兰堡将以“相称的回应”应对。他进一步向俄罗斯媒体透露,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核冲突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认为是不可能事件。
阿西夫为巴基斯坦国防部长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阿西夫在接受英国天空新闻台采访时流露出显著的忧虑,他警告称,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可能引发“全面战争”,并有可能演变为核对抗。此外,巴基斯坦方面强调,印度若试图更改印度河水流,此举将被视作构成军事行动。
当前观察表明,阿西夫立场的变化揭示了巴基斯坦具备调控时局的能力,并展现出通过外交途径与印度协商并达成协议的信心。
然而,印度一方持有不同的观点。印度学者南丹·乌尼克里希南指出,巴基斯坦未因印度河水域争端与印度发生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巴基斯坦在军事实力上处于劣势”。
(印度士兵)
这位印度专家提及的“实力不足”主要针对巴基斯坦经济的“显著脆弱性”,暗示其无法承担与印度爆发冲突的后果。
直言不讳地讲,印度学者的观点不乏其合理之处。3.85以万亿美元计,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884亿美元,两者之间存在十倍之差。印度在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属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其人口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然而,从军事视角来看,印度存在显著的短板——其武器装备来源多样,若遇冲突,后勤保障将承受巨大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巴基斯坦的装备体系较为简练,其战斗机如JF-17(枭龙)具备自主组装能力,足以支撑一次中等强度的冲突。
谈及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话题时,歼10CE常成为讨论焦点,然而在我看来,枭龙战斗机才是巴基斯坦的主力军。之所以这样表述,是为了遵循特定的改写规则,即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同义替换、调整句式等手段,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精确、专业,并保持原有的学术风格。具体到这个例子中,“采用”与“运用”、“对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处理”与“对数据实施了系统性分析”在语义上基本一致,但形式上有所变化,以达到改写的预期目标。这样的改动既保持了原文的专业性,又避免了信息的增删,符合学术写作的要求。
(印度阵风战机)
其缘由甚为直接,至当前时点,巴基斯坦空军大约持有180架枭龙战斗机,涵盖Block1、Block2、Block3版本以及双座型号,相比之下,歼10CE至今仅采购了25架。
不言而喻,巴基斯坦采购歼10CE的核心目的在于应对印度阵风战斗机的挑战,通常会将其视为战略资产,非必要情况下极少动用此装备于实战之中。
(巴基斯坦枭龙战机)
相比之下,枭龙的独特之处在于,正如前面所述,巴基斯坦具备生产设施,因而能够实现大量生产。此外,最新版的枭龙Block3在整体性能上已“紧逼”歼10CE,能够搭载先进的PL-15E中远程空对空导弹,并配备了性能卓越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其探测范围达到惊人的170公里,从而使枭龙Block3拥有了显著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若印度方面对此置若罔闻,固执地认定枭龙战斗机仅为“防御型”武器,并执意采取军事行动针对巴基斯坦,届时恐怕将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