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的外交功臣,毛主席说:遵义会议上,我没他不行

知道历史 2024-06-20 11:42:2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国际上承认我国的国家。究竟派谁当新中国的首任驻苏大使,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毛主席思虑再三,在推荐名单中写下了“王稼祥”。

青年时期,王稼祥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等人都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成员。

见有人对自己推荐王稼祥感到不解,毛主席说道:“遵义会议上,他最早支持我,没有他,我不行!”

毛主席与王稼祥之间,究竟有过一段怎样的不解之缘?

遵义会议上,他最早支持毛主席

1930年,从苏联学成归国的热血青年王稼祥,刚回到中央苏区就风风火火地奔赴反围剿作战的一线。

当时的王稼祥,还深受“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影响。面对敌人的攻势,他十分不解:为什么毛主席要选择避其锋芒,而不是真刀实枪地和敌人干一场?

但战场上血的经验教训,让王稼祥的思想迅速转变:1932年,红军以1.4万余人的兵力,将赣州发起猛烈攻势。

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与敌军展开拉锯战本就不是红军所长。历经33天的殊死搏斗后,久攻不克的红军只能含恨撤出赣州城下。

这次失败的战场经历,让王稼祥意识到毛主席游击战方针的正确性。在以“病假”撤去毛主席职务的宁都会议上,王稼祥挺身而出,坚决反对王明等人的错误决策。

遗憾的是,当时势单力薄的王稼祥并没有改变王明的决定。在第四次反围剿打响后,王稼祥只能在毛主席不能亲临一线的情况下,与周恩来合作指挥这场战役。

1933年4月,为了掩护战友的王稼祥被敌机击中,深入腹部的弹片让他伤口化脓,险些牺牲,这次负伤让王稼祥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被转移至后方,遇到了同样在“养病”的毛主席。战场失意的两人同病相怜,互相交流思想,这让王稼祥对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毛主席的钦佩之情有增无减。

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时,忍着伤痛,跟着红军一路走来的王稼祥第一个表态:

红军指挥,离不开毛主席!

王稼祥的发言,让红军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毛主席军事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再度复出的毛主席,从此率领红军转败为胜,顺利长征抵达至陕北,开创革命新篇。

忍痛冒险回国,为党带来重要消息

就在王稼祥跟随中央红军,几经辗转抵达瓦窑堡时,他身上的旧伤再度发作:一场脓毒败血症,险些夺走这位硬汉的生命。

毛主席对王稼祥的身体状况十分关心,于是批准王稼祥到苏联接受治疗。

1936年,王稼祥在地下党员的掩护下,顺利抵达上海,再中转前往苏联,准备进行手术。

手术台上的王稼祥,又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后,才把腹部的弹片、腐骨取出。抱病在床、极度虚弱的他,在休养时依旧不忘惦念着毛主席和中国革命。

当时的苏联共产国际,依旧被王明等人把持,苏联高层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人长期被蒙在鼓里,不了解中国的革命情况。

王稼祥在离开苏联时,特地找到季米特洛夫,向他介绍中国眼下的情景,并对他说道:“你们应该支持毛主席,他是从革命实践中一步步锻炼出来的……”

王稼祥的一番话,让季米特洛夫宛如拨云见日,苏联共产国际当即决定承认毛主席在我党中的领导地位,并对中国革命予以必要的援助。

得知这一消息的王稼祥十分激动,却不料在回国途中,他再次遭遇危险,差点埋骨他乡。

王稼祥从中国新疆返回陕北时,先是遇到了一批杀人越货的悍匪,他凭着“张烈”的化名,才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党的秘密。

等王稼祥的车队快到延安时,昼夜疾驰的卡车司机过于劳累,一个不小心把车开进山沟,还是悬崖上的一棵树挂住了王稼祥,救了他一命。

旅途中的缺医少药,让王稼祥刚动过刀的腹部隐隐作痛,他一度以为:自己怕是回不到陕北了。

几经转折的王稼祥,终于在1938年7月顺利回到陕北,向正在召开会议的党中央传达了来自共产国际的重要指示,由此全面确立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王明关于共产国际的种种不实传言,最终不攻自破。

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王稼祥因票不过半遗憾落选。毛主席知道,王稼祥落选的原因与他青年时“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经历有关,于是说道:

“王稼祥他为革命是做出过贡献的,他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病根一直落到现在。遵义会议、六中全会,都能够证明王稼祥同志的改变!”

在毛主席的鼓励和肯定下,王稼祥在七大的候补委员选举中得票名列第二,为我党冒死送信的英雄,获得了继续留在党中央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首任驻苏大使,中国外交功臣

早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就问过王稼祥,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什么打算。

当时毛主席给了王稼祥两个选择,一个是让他担任驻苏大使,另一个是在党内担任宣传部部长,王稼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青年时期的王稼祥,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并且和季米特洛夫等苏联高层有过“老交情”,因此王稼祥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的不二人选。

在走马上任之后,王稼祥就为新中国带来了一份“外交大礼”。1950年,毛主席首次访苏,因为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中苏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这让毛主席很是苦恼。

就在毛主席为两国谈判感到一筹莫展时,王稼祥建议毛主席可以接受苏联塔斯社的采访,以此表达新中国的立场和诉求。

王稼祥的斡旋,让中苏谈判顺利“破冰”。1950年情人节,中苏两国签署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到了大量外交援助,为日后中国的一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王稼祥的身体状况欠佳,他担任驻苏大使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1950年夏,王稼祥离开工作岗位,归国疗养,直到1951年再度复出,担任新中国的对外联络部部长。

在对外联络部长岗位上的王稼祥,展现了自己“刚柔并济”的外交智慧。

1951年,王稼祥再度出访苏联,面对“老朋友”斯大林提出中国带头建立“亚洲社会主义联盟”的要求时,王稼祥委婉地表示:“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不能这样做。”

随后,王稼祥娓娓道来了中国拒绝的各项原因。就连苏联的谈判老手莫洛托夫,也对王稼祥的表现深感钦佩,称赞他的外交措辞“无懈可击”。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期间,王稼祥主持了对60多个不同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接待工作。

在各国政党发言期间,叙利亚与以色列两国的共产党发生争执,嗅查到苗头不对的王稼祥及时调停,化解了这场矛盾。

结语

从建设军队到转战外交,王稼祥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祖国,他不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更是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大功臣!”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走进安徽泾县王稼祥故居

[2] 北京日报:为何毛泽东多次说他“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

[3] 人民网:关键时刻对党作出重大贡献的王稼祥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