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剧作家魏明伦名作中成就最大的当属《变脸》,中国戏剧曹禺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大国家级戏剧文化奖项尽收囊中,且整场全文被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收录。《变脸〉由魏明伦创作的同名电影改编,讲述恪守传统的老艺人水上漂为传承衣钵收狗娃为徒,不料狗娃是女扮男装,水上漂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传艺给狗娃的故事。
打破传统是为了继承传统
《变脸》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在水上漂和狗娃的祖孙情。水上漂虽然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严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他坚持祖训“男儿是个宝,女儿是根草”,且坚定不移地秉持“叫花子也爱惜自己的打狗棍,衣钵虽然穷,传儿不传女”。
在儿子夭折、老婆离家后,他唯一的执念是“苍天开慧眼,赐个男孩续香烟”,希望能得到一个“孙子”继承他的变脸绝技。所以,他花10块大洋买了狗娃,发现是个假小子时心生绝望,“家传绝技,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女背叛祖先,要遭天打雷劈。”当他捡到天赐时,才会欣喜若狂,以为夙愿终成。然而,老天与他开了更大的玩笑,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变成大祸胎”,险些丢了老命,幸得狗娃豁出性命,救他逃离。
反观狗娃,先后被贩卖过7次,年纪不大,磨难不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狗娃认定水上漂这个让她吃饱穿暖、不打不骂的老头,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狗娃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女儿身不能让水上漂如愿传承衣钵,于是在人贩子手上救下富家少年天赐后,将这个货真价实的男娃儿暗送给水上漂,却没料到反给老头带来牢狱之灾,招惹杀身之祸。为救水上漂,狗娃舍身坠楼,弥留之际,终得水上漂的承认。
剧版《变脸》写在电影后,对结局的处理,一改再改。电影中,狗娃救得水上漂后,狗娃的品格终于感动老头,获得传承,爷孙两人幸福相依,是个美满的结果。川剧《变脸》1997年初稿,结局却是狗娃舍身殒命。2002年,四川省川剧院任庭芳排演版本,将结局改为水上漂得狗娃证得清白后殒命;2020年复排版,又以狗娃殒命剧终。无论结局如何,“道情一响话沧桑,返璞归真唱善良。请君试问川江浪,人情与之谁久长?”
这出戏的根本矛盾,源于水上漂严重的封建意识,这是来自传统的固步自封,打破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剧末,水上漂被狗娃感动,向前来探监的狗娃哭诉:“就凭你这番心肠热,格老子死了也值得。休看娃娃是女子,比多少七尺男儿有人格!休看女孩才九岁,比多少万岁千岁有道德!我早该向她传绝技,想传授……已没有几分时刻!悔之晚也,悔之晚也,绝技失传香烟灭!”这一段唱词,体现了水上漂的醒悟,也是他冲破传统桎梏的象征。川剧以悲为结,更符合人物的心理现实。
继承传统是为了发扬传统
川剧的生成、发展,就是川人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历程。《变脸》的故事紧贴川江沿岸展开,浓墨重彩渲染爷孙真情的同时,也给观众勾勒出真实、生动的川人生活场景。
全剧6场,开篇就展现了观音会赶场的盛况:“跑滩要跑!叫卖要叫!闹台要闹!高腔要高!面娃娃、人人宝,柳连柳啊冲冲糕;地黄摊、连珠炮,花鸡笼啊糖关刀;西洋镜、东洋帽,洋布撑花洋旗袍……土产更比洋货好,请尝川味红海椒!”由此引出水上漂卖艺变脸和梁素兰登场。
梁素兰向水上漂诚心相邀:“九流归厂,十流归班,江湖艺人归梨园。打破门户见,川戏如海绵,吸引南腔北调,汇合今古奇观。搜罗渔樵谚,容纳野狐禅。大雅大俗一炉炼,炼成了宋八百来唐三千。老师傅单丝难成线,欢迎你合伙搭戏班。万年台好变七彩脸,为川戏百花锦上再添一朵紫罗兰!”唱段尽显梁素兰爱才之心及发扬川剧传统之心。
被水上漂以“油黑人不爱粉装扮,一叶舟不攀大轮船”拒绝后,梁素兰也不勉强,“赠送薄礼,帮补老师傅一点盘川。”水上漂言“只好‘打千’告别”,梁素兰伸手相握“都是‘中华民国’了,不搞满清规矩”,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情状道明。
剧中,警察与人贩子采用川剧传统表现手法代角,由一人饰演二角。第五场戏,警察局长带队出发抓捕水上漂,乐队:“快看,变脸了——绑匪头子变成警察局长了!”局长:“什么‘变脸’?政府当局从来都是一成不变,一脸正经!”乐队唱:“一人双扮演,警匪分两边!”局长唱:“民间闹拐骗,政府管治安。有官就有案,有案就有钱。一任警察局,几千大银圆!不算贪,算清廉。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寥寥数句,将世道人情描绘地淋漓尽致,同时暗合剧名,揭出深层次变脸的喻义。变脸不仅是川剧表演绝活,更是社会与人生中形形色色、需要明辨的是非善恶忠奸。
剧末,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水上漂迟来的醒悟不变。“锣鼓响,唢呐昂,新手变脸登了场。天皇皇,地皇皇,赤橙紫绿青蓝黄。人生如戏变、变、变,变回了童子面桃李芬芳。”众多的变脸童子、变脸女童,喻示水上漂固守多年的“女子低贱论”坍塌。他人性觉醒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继承的桎梏,完成了继承传统到发扬传统的升华。
作者简介
刘畅,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