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听起来像个“甜蜜的负担”,实际上却是个“沉默的杀手”。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血糖高了,吃点药就行,低了,就吃点甜的“补补”。但血糖的波动可不是闹着玩的,长期忽视血糖监测,就像开车不看油表,等到油尽灯枯,后悔可就晚了。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多久测一次血糖?在家测血糖时,有哪些错误不能犯?今天就来掰开揉碎地讲清楚。
血糖监测的频率,不能“凭感觉”
糖尿病的管理,血糖监测是“侦察兵”。有人觉得每天扎手指太麻烦,总想偷懒,等身体不舒服了再测,这就像等到房子塌了才去修,早就晚了。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几乎不分泌,血糖波动大,每天至少测4-7次,包括三餐前后和睡前,必要时还需增加凌晨血糖监测,防止夜间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就比较复杂。如果是刚确诊,需要摸清血糖规律的,建议一天测4次: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前。如果血糖已经稳定,可以缩减到每周2-3天,每天2-3次,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要兼顾,不能只盯着一个指标。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每天至少测一次空腹血糖,每周测几次餐后血糖,以便调整饮食和用药。
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胎儿发育,建议每天测6次:三餐前后各一次,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确保血糖稳定,避免对胎儿造成伤害。

在家测血糖,4个误区不能犯
误区一:只测空腹血糖,不测餐后
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一切安好。很多糖尿病人一测空腹血糖,发现没超标,就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不错。餐后血糖才是“隐藏的杀手”,尤其是餐后血糖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建议每周至少测2-3次餐后血糖,尤其是高血糖风险人群。
误区二:随便一个时间测血糖,测完就算
测血糖不能随性而为,空腹血糖一般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测,餐后血糖则要在吃饭后2小时测。

有些人吃完饭10分钟就测,发现血糖高得吓人,其实那是正常的生理性升高;还有人饭后四五个小时测,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误以为自己血糖控制得很好。测血糖的时间点,必须科学安排。
误区三:不注意手指清洁,影响测量结果
不少人测血糖时,手指刚摸过水果、糖果或者刚洗了手,就直接测,这样会导致血糖值偏高或偏低。正确的方法是测血糖前先用温水洗手,擦干后再测,确保数据准确。
误区四:血糖仪不校准,数据失真

血糖仪用久了,可能会出现误差。有些人几年不换试纸,血糖仪也从不校准,测出来的数值自然不可靠。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去医院对比血糖仪的准确性,必要时校准或更换。
血糖监测的科学依据与意义
血糖监测不仅是一个数字,它反映的是胰岛功能、饮食控制、运动效果和用药是否合理。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病等,严重者甚至截肢或失明。而血糖数据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监测血糖,还能帮助医生判断糖尿病的类型。有些人发现自己空腹血糖一直偏高,但餐后血糖变化不大,这可能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素抵抗;而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飙升,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
如何正确测血糖,确保数据准确?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手指侧面,避免手指肚,因为手指肚神经丰富,疼痛感强。
合适的采血深度:如果血糖仪的采血针可以调节深度,建议从浅到深调试,避免扎得太深导致指尖疼痛。

血糖仪试纸要正确存放:试纸怕潮湿,拆封后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导致测量误差。
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血糖:运动后血糖可能短暂下降,影响判断。建议休息30分钟后再测。
饭后血糖测量时间要固定:建议饭后两小时测血糖,这样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血糖控制的关键,不仅仅是测血糖
血糖监测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按时服药、良好作息,这些缺一不可。

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全谷物、蔬菜等。
运动管理: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每年应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功能、神经性病变等,及早发现并发症。

糖尿病是“管理病”,血糖监测是健康的“晴雨表”。科学测血糖,避免误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健康,让血糖乖乖听话。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赵继峰, 等. 《血糖监测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23.
王福生, 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