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要被洗白?中科院颠覆性研究,乙醇能降低40%死亡率?

栗子科普 2025-02-21 18:32: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最近,一则关于“乙醇能降低40%死亡率”的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很多人瞬间来了精神:“白酒终于要被‘平反’了吗?”、“适量喝酒居然有这么多好处?”……这条消息让无数“酒友”兴奋不已,甚至有人开始拿它当护身符,继续大口喝酒。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带大家认真扒一扒这背后的科学依据,看看白酒到底能不能被‘洗白’!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

这项研究来自中科院某研究团队,核心结论是:适量饮用乙醇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疾病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一些数据表明,少量饮酒者在某些特定健康指标上,确实比完全不喝酒的人要好一点。

但这里的关键在于——“适量饮酒”和“酒精本身的作用”完全是两回事!研究并没有说“喝白酒能让你更健康”,更没有鼓励大家大口喝酒。研究者们多次强调,过量饮酒仍然会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而这些风险远远超过可能的益处。

白酒的“洗白”之路,真的靠谱吗?

很多人听到“适量饮酒可能有益健康”这句话后,就自动把它翻译成:“那我每天喝点白酒不就更健康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它也含有大量的杂醇油、醛类、酯类等物质,这些成分对人体的影响远比单纯的乙醇复杂。适量饮酒可能对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酒就成了养生神器。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肝脏的解毒能力是有限的。长期饮酒会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肝癌。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长期饮酒有关。

除此之外,酒精还会影响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短期来看,喝酒可能让人感觉放松,但长期来看,酒精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心律失常的风险。

“适量饮酒”的界限在哪里?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最健康的饮酒方式,就是不喝!如果真的要喝,那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换算成白酒,大概是男性一天不超过50毫升,女性不超过30毫升。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小杯白酒!

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并不会按照这个标准来喝。很多人觉得“适量”就是“自己感觉没醉”,但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长期积累的,不是喝醉了才算伤害。

关于“酒精保护心血管”的误解

有些人说:“酒精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个说法其实是有误导性的。确实,少量的乙醇可能有助于提高“好胆固醇”(HDL),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但这个效果非常有限,并且完全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来实现,而不必依赖酒精。

酒精带来的心血管风险,远远大于它可能的益处。长期饮酒会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增加心衰的风险。很多因心梗猝死的人,生前都有长期饮酒的习惯。

酒精对大脑的“慢性毒害”

除了对肝脏和心血管的影响,酒精对大脑的伤害也是不可逆的。长期饮酒会导致大脑萎缩,影响记忆力、判断力,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有人可能会说:“我喝酒之后思路更清晰,工作效率更高。”但这只是酒精的短暂兴奋作用,长期来看,酒精会让你的大脑反应变慢,思维能力下降。

酒精与癌症的关系,不容忽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这意味着酒精与癌症的关系是确定无疑的!长期饮酒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包括肝癌、食道癌、胃癌、口腔癌、乳腺癌等。

很多人觉得,癌症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中国每年因为酒精相关癌症去世的人数高达数十万,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正确看待“白酒”与健康?

不要被“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误导,这个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中国人。我们的基因决定了很多人对酒精代谢能力较差,长期饮酒更容易导致肝损伤。

白酒不是保健品,任何宣传“喝酒养生”的说法,都是在误导大众。

如果已经养成了饮酒习惯,尽量减少摄入量,能不喝就不喝。

真正能保护心血管健康的方法,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而不是喝酒。

如果你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患者,最好完全戒酒,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结论

白酒并没有被“洗白”,乙醇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益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喝白酒来获得健康。酒精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它可能的好处,最好的选择,依然是尽量减少饮酒,甚至完全戒酒。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酒精与癌症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酒精摄入与慢性病关系研究》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