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台收到一条粉丝留言,大意是说:复旦一位27岁的本硕帅哥,自从考上某市资源规划局编制后,就成了他们单位的红人……
牵线拉媒,打听男孩身家情况的各路领导,数不胜数……竟有上千次之多?
足可见其火爆程度……
让人不禁想起电视剧《知否》中,盛长柏中榜时,就有不少媒人拉着他“不让走”的盛景……
说实话,这样的事,并不稀奇。
安徽一位985大学教授公开征婚,开口就要求:女方没有恋爱经验,颜值中上,没有亲密行为……
言下之意,过去但凡有过感情经历,都被他默认为“不完整”。
获得不少网友力挺:年薪40万,还是985大学教授,当然有资格挑选了……
这不,西安一位女老板也来凑热闹,28岁,年入千万,有房有车!要求男方是“童子身”。
视频里,这位女老板说,她的要求其实就一条:找一个简单干净的男孩子……我给他买房买车!
有人质疑:这就是土大款,从父母手里继承的,凭啥挑三拣四?
有大学生嘲讽:她就是情商低,还当老板呢?把这拿出来说,好意思?
也有人说:人家女生人年轻,颜值又高,有资本啊!
是因为他们真的在乎吗?
还是因为,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人人都想给自己多加一道保险?
记得和一个HR聊天,她说: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复旦男生的档案,会被翻那么多次吗?
“因为,在大家眼里,能进体制内,政审就已经筛选了一遍!学历高的男生,更意味着更靠谱的未来。”
是啊,在一个内卷的时代,优质男女,仿佛成了某种稀缺资源。
他们的“档案”被翻看,他们的择偶标准被议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
▽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人关心那个复旦男生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没人在意985教授的标准是否双标?为什么当西安女老板提出同样要求时,反而会招来非议?
因为,我们习惯了用“门当户对”来标榜,用“般配”来遮掩,用“要求”来武装。
更可笑的是,当一个人的档案被翻看上千次,我们第一反应不是同情他的隐私被侵犯,而是羡慕他“受欢迎”。
当教授提出苛刻的要求,我们不是质疑这种双标,而是说“人家有资格”。
这种扭曲的心态,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其实,那些被翻看的档案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不是展览柜里的商品,更不是谁的囊中之物。
▽
前几天,一个朋友说:你发现没有?优秀的人,从不在婚恋市场上流通。
辞言认为:优秀的人,从来就不该被当做“商品”。他(她)们的价值,不该被某些标准束缚。
所以,当你听到复旦男生的档案被翻看,当你看到各种苛刻的择偶标准,请记住:
焦虑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被议论的人,而是这个时代里,我们每一个患得患失的自己。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