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所普通幼儿园,发布了一则招聘公告。
岗位:幼儿教师。
没看错,就是教小朋友画画、带小朋友唱歌、哄小朋友午睜的那种工作。
而且不是个例,据统计,重庆市区县今年上半年,七个幼教岗位中,四个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这是教育系统的统一标准,是硬性要求。”园方解释说:“往年都是本科,2025年提高了门槛……”
让我们算一笔账:本科四年,阅读数百本专业书籍,写过无数论文,做过无数实验。
硕士三年,钻研某个细分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至少七年光阴,竟然是为了去教小朋友:
“小朋友,该上厕所了。”
“来,我们一起画小猪佩奇。”
……
这不是内卷,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更讽刺的是:这还是个有编制的岗位。
意味着,那些在幼教一线奋斗多年,有着丰富经验但学历不够的老师,将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而那些有着高学历的年轻人,可能不得不委身于此,因为,这里有编制。
他们或许并不热爱教育,或许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但是,他们有文凭。
其实,带孩子最需要什么?
不是满腹经纶,不是学术造诣,而是耐心和爱心。
不是看你论文写得有多好,而是能不能在孩子摔倒时及时扶起,能不能在孩子哭泣时给予安慰,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教会孩子最复杂的道理。
▽
有人说:高学历意味着更专业。
真的吗?
专业不专业,不是看你有几个学位,而是看你是否真正懂孩子。
一个热爱教育的大专生,可能比一个被迫来此的硕士,更明白教育的真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招聘标准,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历就是一切,文凭就是通行证?殊不知,这恰恰是教育最大的误区。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需要更好的老师。
可是,什么才是更好?
是能写出漂亮论文的研究生,还是能俯下身子陪孩子玩的大专生?
是能讲授深奥理论的硕士,还是能用童话教会孩子做人的专科生?
要知道,教育不该是竞赛,幼师不该成为文凭的奴仆。
扪心自问,幼儿园的孩子真的需要“高学历保姆”吗?
我们需要的是,懂孩子的幼师,而不是高学历的保姆。
需要的是,有教育情怀的老师,而不是被迫选择的过客。
▽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问:老师,为什么天是蓝的?
面对的不是耐心的解释,而是一堆专业术语。
因为,那位老师,更擅长写论文,而不是讲故事。
毕竟,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培养多少硕士,而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让热爱教育的人留在教育岗位,让懂得孩子的人陪伴孩子成长,让高学历人才去搞科研建设……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