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中期,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并称为雍正帝的“三大督抚”。当时,李卫任浙江巡抚、田文镜任河南巡抚、鄂尔泰任云贵总督,三位封疆大吏在各自的任上干得风生水起,是雍正推行新政的三大干将。
雍正九年(1731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即将去赴任,雍正对尹继善说,你到任后,要多学学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没想到,尹继善却说:
“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尹继善的意思是,李卫虽然勇毅,但太过粗鲁;田文镜虽然勤勉,但太过刻薄;鄂尔泰的优点很多,但却很固执。
尹继善的言下之意是:他们三个缺点都很明显,你不能让我直接学习他们三个。我去做两江总督,自然有我自己的一套。
后人不得不佩服,尹继善对上述三人的认识非常深刻。若干年后,尹继善在大清各地做了30余年的封疆大吏,他所到之处,百姓奔呼相贺,听说他要离开,百姓对着他的画像哭泣。尹继善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在做封疆大吏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一套。
尹继善是清朝雍乾时期的名臣,他深得雍正的宠信,雍正听闻他受委屈,不惜教训他的老爹,封他的庶母为诰命。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尹继善,希望通过史料的分析,来了解这位清代传奇人物。
一、6年升巡抚,8年当总督尹继善,字元长,晚号望山。根据《清史稿·列传九十四》记载:
继善,字元长,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子。
尹继善并不姓尹,他来自满洲镶黄旗章佳氏,原名章佳·尹继善。他的父亲名叫尹泰,曾在雍正朝担任东阁大学士。
需要说明的是,尹继善出仕的时候,其父尹泰还不是大学士,后者的大学士是因为前者的得宠才获得的。
尹继善在家中排行第五,他的母亲徐氏是父亲的小妾。也就是说,尹继善并非嫡出,而是庶子。
尹继善的家族世代居住在盛京(沈阳),他年幼时并不受父亲重视,可能是因为他是庶子的原因。只是他自幼聪敏,在兄弟几个中读书最为刻苦。康熙末年,尹继善考中举人,他的父亲终于对他另眼相看。
根据《啸亭杂录》记载,康熙六十年,康熙帝派雍亲王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去盛京祭拜清朝太祖、太宗和世祖的陵寝。那天盛京突然降下大暴雨,胤禛临时躲到尹泰家中避雨。
家中突然来了一个亲王,尹泰非常激动,他热情地招待了胤禛。胤禛在和尹泰闲聊时文:“你有儿子在做官吗?”尹泰说:“儿子们都不成器,只有第五子尹继善中了举,目前仍在苦读。”胤禛说:“赶明他到了京城,你让他去见我!”
很明显,胤禛这是想提携尹泰的儿子。《啸亭杂录》云:
及公试礼部,将谒雍邸而宪皇已践祚,乃中止。公亦登雍正元年进士,引见,上喜曰:“汝即尹泰子耶!果大器也。”
意思是说,次年,尹继善到京城参加会试,本来准备去拜见胤禛,不料康熙帝突然驾崩,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尹继善一个小小举人,哪有见皇帝的资格,于是作罢。
可是没想到的是,尹继善在雍正元年考中进士,殿试结束后,雍正看到尹继善的籍贯是盛京,便问他和尹泰是什么关系,尹继善如实回答。雍正喜道:“原来你就是尹泰的儿子呀,果然成器!”
当时,雍正帝登基不久,根基不稳,八爷胤禩党羽仍盘踞在朝堂,雍正急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尹继善是八旗子弟中难得的进士,又和雍正“有旧”,于是成为雍正重点培养的对象。尹继善被安排到了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七品)。
在翰林院,尹继善证明了满洲子弟也可以有渊博的学识,雍正几次召尹继善奏对,尹继善的回答都让雍正满意。连怡亲王胤祥对尹继善也另眼相看,胤祥曾送给尹继善一件青狐裘以示荣宠。
接下来的几年,尹继善被先提拔为翰林院侍讲(正六品),后又被提拔为户部郎中(正五品),然后他离开翰林院,担任广东按察使(正三品)。到了雍正六年,雍正帝下旨让尹继善担任江苏巡抚(从二品)。
从雍正元年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到雍正六年担任江苏巡抚,尹继善用6年的时间,从七品连续升到从二品,可谓6年升9级,在当时极为罕见。
尹继善担任江苏巡抚的时候才32岁,如此年轻的封疆大吏,大清朝屈指可数。到了第八年,尹继善又凭借自己出色的政绩,被雍正帝提拔为河道总督。
六年升巡抚,八年做总督,尹继善在清朝雍正年间,简直是个奇迹。
笔者认为,尹继善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升迁速度坐上封疆大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雍正帝的用人特点。在清朝帝王中,雍正帝的用人策略最为不拘一格。当时,不管是谁,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监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向雍正帝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都能平步青云。如上文提到的李卫、田文镜都是如此,尹继善也是这一类。
二、三十余年督抚,老幼奔呼相贺尹继善既然能得到雍正帝的青睐,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在尹继善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他到任仅一个半月,就以雷霆之势火速清理江苏亏空,得到雍正的认可。
接下来,尹继善又看到之前康熙朝留下的征粮弊政:官府向百姓征粮,一斗米只能算六七升(本应是十升),百姓本就艰难,官府还要巧立名目盘剥。他立即上奏给雍正,希望改革弊政,得到了雍正的支持。
雍正八年,尹继善初任河道总督,他经过考察,打算加固清江浦附近的大坝。当时,雍正帝的另一位宠臣、刚刚升任浙江总督李卫路过清江浦,对尹继善说:“这一段的黄河水浅,天然的堤坝已经很坚固,不用再加固了。这个建议我已经向皇上提过了。”
这就意味着李卫和尹继善的意见完全相反,李卫乃是雍正最宠信的封疆大吏,如果和李卫对着干,那岂不是自讨苦吃?
但尹继善决定向雍正指出李卫的错处,他写好奏折,说李卫只知道水浅,却不知道河道窄而深。若不建坝,一旦发生洪水,水流湍急,两岸必将受灾。《啸亭杂录》云:
方草奏时,幕中客齐为公危,有治装求去者,公不为动。
意思是,当尹继善把自己的奏折派人送往朝廷时,他府中的幕僚都认为尹继善这次必将遭殃。有的幕僚甚至装好了行李准备辞职。但尹继善一点也不怕。果然,没过多久,雍正批复说:“你很有远见,朕还有什么可忧心的呢?”
雍正九年,尹继善调任两江总督。在江南,他发现江南的几个粮仓每年的粮食大多是强行摊派给下面的府县,有时候遇到灾年,摊派的数目也没有减少,尹继善认为此举不妥。于是上书给朝廷,由朝廷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进行储粮。如果收成好,朝廷多购粮,如果收成差,朝廷甚至可以放粮,这样不仅不会加重百姓负担,还会抑制粮价的波动。
雍正九年冬天,江南发生蝗灾。而身兼河南、山东两省总督田文镜却夸大收成,要以山东的粟米来赈济江南百姓,以夸耀自己的政绩。当时按察使唐绥祖向雍正密奏,说山东也遭了灾,若把山东的粮食运往江南,山东百姓就得饿肚子。雍正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唐绥祖的奏折转给了身为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尹继善认同唐绥祖的意见,因此得罪了田文镜。
事后,尹继善说:“我若是田文镜,只会感到羞愧,并不会有怨恨。”事实证明,尹继善的决定,避免了山东百姓的一场大灾难。
尹继善在雍正前期的仕途虽然突飞猛进,但在他担任河道总督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在担任地方督抚,并没有提前进入内阁。尹继善的一生一共担任1次河道总督、1次云贵总督,3次川陕总督,4次两江总督。他为官清廉,为民请命,学识渊博又深谙人情世故,在千里之外就能猜中朝中局势。在当时的官场上是一股清流。
尹继善还特别清廉,他厌恶贪官污吏,也从不收受贿赂。尹继善在乾隆中期去世的时候,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财产。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做了三十多年封疆大吏之人,竟然“故身无积蓄”。尹继善一共10个儿子,在尹继善去世后,10个儿子平分家产,每个人所得不过十几两银子。有的儿子不得不靠典当度日,“常因衣冠不周,不能当差”。
作为一代名臣,尹继善在督抚之中声誉很高,他爱护百姓,惩治贪官,清除弊政,是一位难得的好督抚。史载:
民相与父驯子伏,每闻公(尹继善)来,老幼奔呼相贺,及其去世,军民悬画像,上女咽悲喉。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听闻尹继善要来这里,都非常开心,甚至奔走相喝。等尹继善去世的时候,百姓挂着他的画像,悲痛不已。
刘向在《说苑》中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一个爱民的好官,百姓焉能不喜欢?
三、谁说小妾不能封诰命?尹继善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出政绩,这让雍正颇为自豪,毕竟尹继善是他一手培养并提拔的。作为尹继善的父亲,尹泰也跟着水涨船高。雍正七年,因为尹继善的缘故,已经八旬高龄的尹泰被加封为东阁大学士,尹泰的妻子,也就是尹继善的嫡母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在封建社会,嫡母(父亲的正妻)是所有孩子的母亲,而庶母(父亲的小妾)只不过是家里的奴婢。因此,庶子有了出息,也只有封嫡母为诰命,而没有封庶母的。但尹继善却开了一个先河。
尹继善的生母徐氏是尹泰的小妾,相传她是丫鬟出身,本来在家中地位就不高。随着尹继善的发迹,而尹泰正妻所生的几个孩子却都很平庸,这让正妻更看不惯徐氏,一有机会,尹泰的正妻便想法折磨徐氏。即使尹继善当上了总督,在家中吃饭时,徐氏也只能站在正妻后面伺候,给正妻布菜。有时候动作慢了,还会被正妻训斥。这让尹继善非常难过,但因为家规很严,尹继善一直不敢为生母发声。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雍正十年,云贵总督鄂尔泰调到中枢,尹继善赴云贵接替鄂尔泰,担任云贵总督。临行前他去见雍正,雍正看他面色不好。细问之下,才知道尹继善的生母在家受欺负,做儿子的内心自然充满煎熬和委屈。雍正当即对尹继善说:朕知道你的意思了,谁说小妾不能被封诰命呢?你先回去,我这几天就封你生母为诰命夫人!
尹继善连连给雍正磕头,感动得涕泗横流。等尹继善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尹泰时,却被父亲打了一顿,尹泰说:“你是我生的,没经过我允许就敢为生母求封,难道要骑在我头上吗?”
尹继善堂堂一个总督,挨了一顿打,还被父亲罚跪。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雍正帝素来耳目众多,他听闻消息,第二天便派人到尹泰家中传旨。
第二天,内侍和宫女来传旨,两个宫女先把尹继善的生母徐氏扶到椅子上,给他穿上诰命服饰,梳妆完毕。然后内侍拿出圣旨说:
大学士尹泰非籍其子继善之贤,不得入相,非侧室徐氏,继善何由生?著敕封徐氏为一品夫人,尹泰先肃谢夫人,再如诏行礼……
雍正在圣旨里对尹泰说:如果不是你的小妾徐氏,哪来的尹继善?要不是因为尹继善,朕怎么会封你为大学士?你先给小妾徐氏下跪表示感谢,再来接旨谢恩……
内侍宣读完圣旨,尹继善的生母徐氏吓得面如死灰,赶紧站起来,她哪敢让尹泰跪她。
尹泰也非常尴尬。但宫女们强行按住徐氏,而内侍们又催促尹泰,最终,尹泰只得遵旨,先跪小妾,再接圣旨。
不仅如此,事后雍正还下旨说“现有为伊妻所制,凡事依允者”,意思是,以后再有像尹继善这种情况(庶子有出息的),都依照这个章程来办!
《幼学琼林》里说:铭心镂骨,感德难忘;结草衔环,知恩必报。
刻骨铭心的恩情让人难以忘怀,结草衔环也一定要报答。
雍正帝就是这样的帝王,他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他这种打破世俗规矩的做法,让尹继善感激涕零,尹继善对雍正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恤人体国,良史述焉尹继善为官清廉自爱,在雍正朝几乎没有犯过错误。然而,乾隆登基后,尹继善的待遇有所“下降”。
先是乾隆多次下江南,尹继善多次担任两江总督,自然少不了要接待乾隆。为了接待乾隆,尹继善不得不奉旨搜罗江南名胜古迹,他必须得动用官府的钱财来修缮这些名胜,以供乾隆参观,这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尹继善爱民如子,而乾隆帝好大喜功,二人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因此,尹继善在乾隆朝30年,除了丁忧了3次(父亲、嫡母、生母)外,基本上都没有升官。
尹继善虽然清廉,但他也爱惜同僚,若同僚没有欺压百姓、没有贪污受贿,他也不会为难对方。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按例官员在百日之内不能剃头。但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却在27日之后剃头。当时有人将周学健剃头的事情汇报给了尹继善。如果换作是投机之人,必定会向乾隆举报,以换取进阶之路。但尹继善觉得周学健为人勤勉,也没有欺压百姓,便替他隐瞒了此事。后来,乾隆知道后,下旨斥责尹继善阳奉阴违。
尹继善本来和乾隆帝就有矛盾,如今更是小心翼翼,不敢行差踏错。总之,他在乾隆朝的待遇和雍正朝已不可同日而语。
尹继善做了三十多年的地方督抚,可以说行政经验丰富,为人也正直,在百姓中的声望也非常好。但乾隆帝却宁愿提拔讷亲、傅恒等新人入阁,也不愿将尹继善调回京城。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再次下江南。这时,尹继善已经70岁了,仍兢兢业业为民请命。乾隆见他老迈,终于懂了恻隐之心,召他入阁,任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可是,尹继善的精力早已不复从前。当时内阁首辅乃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名将傅恒。而尹继善在中枢的话语权并不大。
乾隆三十二年,清缅战争爆发,连续3任云贵总督皆折戟而归。乾隆最终决定让傅恒亲自率兵南下。尹继善曾劝谏乾隆:傅恒乃是首辅,兼领班军机大臣,若派他过去,赢了固然声威大震;若是发生意外,则有关国体。
尹继善劝谏再三,乾隆仍是不听。结果此次傅恒南下,中瘴气而亡。
笔者此前写过傅恒,也写过阿桂等清朝名将,我认为,傅恒和阿桂是乾隆时期最优秀的两位将领,傅恒英年早逝,实乃是大清朝的一大损失。若乾隆听从尹继善之言,也许能保住这位军中巨擘。
乾隆三十六年,尹继善76岁,他上朝已经非常迟钝,有时候神情恍惚,没过多久便病倒了。当时乾隆正在东巡,听闻尹继善病重,特地派太医去看望。可能考虑到雍正朝的老成所剩无几,因此这个时候乾隆对尹继善格外关爱。可惜,尹继善毕竟年事已高,当年四月,尹继善去世。
尹继善去世之前,将儿子们都叫到跟前,他把生前要写的奏稿都烧掉,然后嘱咐儿子们要平分家产,不要给自己立碑。显示出他淡然的一面。
他去世后,乾隆赐谥号“文端”,将尹继善入祀贤良祠。
八年后,乾隆在写《怀旧诗》时,将尹继善列入“五督臣”中(五督臣指的是:方观承、尹继善、高斌、高晋、黄廷桂)。可惜,这个时候尹继善已死,乾隆对他的认可似乎晚了一些。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尹继善是八旗子弟中难得的才子。乾隆曾说过:
我朝百余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学者。
意思是,清朝开国百年来,八旗子弟中学问最好的两个人,一个是鄂尔泰,一个是尹继善。
《史记·索隐》有云:“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
即,评价一个官员,要看他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是否体恤百姓,是否有所作为。如果是,那么历史就将铭记他。
在笔者心目中,尹继善虽然长时间在地方上为官,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个难得的好父母官。若是在雍正帝多活几年,尹继善或许早已进入中枢,为更多的百姓谋福。
清朝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清朝的历史人物也是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部分。如果历史是一道银河,那尹继善也许只是银河中的一颗小恒星,他看起来不大,但光芒却十分耀眼。
本文参考:《清史稿》《啸亭杂录》《清稗类钞》,高翔《尹继善述论》等。
乾隆派傅恒出京是因为方便上了傅恒老婆,
雍正真正的大帝[点赞]
文笔不坏,文畅史明[点赞][点赞][点赞]
李卫可是正经文化人,粗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