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先跟我一起念这句话:“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2020年6月,在我国岭南大地的雷州,一场关于文明互联网的采访中,独特的广东雷州市普通话逗乐了一众网友,让“吃瓜群众”喝水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喷出来。
这一幕再度夯实了广东人说普通话自带笑点的江湖传说。

广东网友们纷纷表示理解,广西老表们对此也感同身受,毕竟那句“蓝瘦,香菇”早已成为外省朋友眼中的广西印象,还有“哥,我有出来了吗”,同样让人忍俊不禁。

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各地的刻板印象层出不穷。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两广人民身处遥远的南海之滨,因路途遥远,信息交流容易出现偏差。
加之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一些文艺作品中充斥着刻板印象,诸多令人捧腹的印象笑谈便由此而生。
两广地区是华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版图形状好似一个鸡腿,而广西则像一条胖乎乎的锦鲤。

这里紧靠着浩瀚的南海,版图面积大约相当于4.5个通辽。域内江河蜿蜒,河流沿岸与沿海地区分布着一些平原,内陆深处却是层峦叠嶂,森林繁茂,地势连绵起伏,群山连绵不绝。
广西的山峰更为耸立,山区面积更为广阔,与广东的地理环境虽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特色。

在古代,两广地区因远离中原,交通极为不便,气候湿热,加上水土不服,许多被贬谪、流放至此的人都没能活着回去。这些贬官流放的文人心情大多忧郁,留下的诗词多为负面之词。
久而久之,“两广自古是蛮荒之地,缺乏人文历史”这样的印象便在中原士子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时光流转到2000年,广东博罗县横岭山的一项考古发掘轰动全国。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铜甬钟、青铜鼎,这些曾是权力与地位象征的器物。
经过进一步考证,确认博罗就是先秦时期缚娄古国的所在地,后来被秦朝吞并,设立了傅罗县,晋朝时改名为博罗。

广东阳山县、广西梧州等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学者们推测,它们可能是先秦时期阳禺古国、苍梧古国的所在地。两广地区文化的发展虽比不上中原繁华之地,但历史的悠久足以打破“蛮荒”的刻板印象。
广东和广西的名号并非源自那些古老的邦国,而是与三国时期合肥战神“孙十万”一手设立的广州有关。
公元226年,孙权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天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以北设为广州,以南设为交州。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广州可比今日的广州市广阔得多,几乎涵盖了整个两广地区。
虽然这个广州很快被取消,但到了宋初,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再到改道为路时,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广西的名号便一直流传至今。

谈及古代岭南,两广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敢吃”闻名,因此关于“吃”的刻板印象尤为丰富。
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失真,故事传着传着就变得荒诞离奇。
明朝时期,湖南才子朱应登曾记载,广东的海鲨会变成老虎。在靠近海边的地方,人们常常挖开岸边形成斜坡,等海鲨用前两足沿着斜坡爬上来时,就趁机捕捉它们食用。如果海鲨的四足都爬上了斜坡,那么它们就能吃人,而且无法被制服。
这里描述的双足、四足,听起来可不像是鲨鱼,倒像是鳄鱼,可见以讹传讹竟能诞生鲨鱼变老虎这样的荒诞传说。毕竟,就在几百年前,鳄鱼为祸的故事也是古代岭南恶患中极为著名的一个。
广东的动物会有离奇传说,广西的自然也不遑多让。同样在明朝,苏州文人孔镛对广西的蟒蛇也有独特的记载,他说广西的蟒蛇会吃人,然而当地居民可以制服它。

当地居民取蛇胆时会让蛇翻转腹部,这样操作几乎不会被蛇咬伤。之后如果再次遇到人取胆,蛇还会翻转腹部展示其疤痕,人看到了就不会再找它取胆。
广西蟒蛇居然学会了肢体语言,这样的传说虽不可全信,却也反映了两广地区的民间生活。两广的老一辈以前有吃蛇胆的习俗,这是当地的土方子,传说可以清热解毒,但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
再来看看两广人的食谱,那可是自古以来就让外地人目瞪口呆。
明代书籍《百夷传》记载,在广东人的菜单上,泥鳅、黄鳝、蛇鼠、蜻蜓、蝗虫、知了、蚂蚁、青蛙、土蜂,样样都是盘中餐,连米汤生了蛆还要继续喝。
听起来是不是让人毛骨悚然?但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当年两广地区生产力有限,而且那时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还高不少,自然灾害也更多,当地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只能想尽办法,搜山猎野味,下海捕鱼虾,尽可能把食物做得美味些,总之,能吃的绝不放过。
那些曾经用来充饥的食材,如今可是成了高档美食,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广东人的胃口依旧“大胆”。

广东人对美食的热爱举世闻名,他们对烹饪极为讲究,追求原汁原味,有著名的说法“鸡肉要有鸡味”,吃饭时要搭配绿色蔬菜,蔬菜的做法要清淡,还喜欢用各种食材煲汤等等,这些都是广东人对健康养生的追求。
不过,外地朋友大概存在一个误解,以为广东人虽然啥都吃,就是不碰辣。
这个刻板印象主要源于珠三角地区,这里气候湿热,吃辣容易上火,而且一上火就是“两头遭罪”,只能乖乖去喝那些苦得要命的凉茶来缓解,那滋味可不好受。

所以老一辈人遇到小孩吃辣总是提醒“热气”,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吃辣的习惯。但可别以为广东人都不会吃辣,粤北韶关的小伙伴们就喜欢制作香辣的美食,堪称广东人的吃辣代表。
至于广西地区最著名的美食代表——已经红遍中国、走向世界的螺蛳粉,那明晃晃的红油,不知道“辣哭”了多少人呢。

近年来,互联网和便捷的交通工具让信息得以迅速流动,两广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断更新。
很多外地朋友以为广西人都会说壮语,广东人都会说粤语,而且普通话口音都很有趣。
先来说说两广人的普通话印象,这其实并非毫无根据,毕竟两广离普通话的采集地十分遥远,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与普通话的差异极大,连基本词汇都不一样。
两广的长辈们想要学好普通话,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时不时能看到两广的大爷大妈们操着独特的口音说普通话,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特色。

不过,大多数人见到外地人,就算说得不太流利,能说普通话还是会说的,只是效果有时不太理想。
两广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因为学校里普通话教育得到普及,年轻人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
虽说岭南的年轻一代普通话讲得好,但对家乡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也没有忽视。
这就引出了互联网上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好像广西人张口就是壮语,广东人开口就是粤语。
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两广地形复杂,语言分布呈现立体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少当地人会说几种方言。
壮语只是广西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一种,因为在广西的电视节目上较为常见,所以比较有名。
至于粤语,这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定义,实际上两广人对部分粤语方言的通称是“白话”。从广西百色到广东惠州,都有很多人说。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上最常听到的广州话,就是人们印象中的粤语。
但广东并非人人都会说广州话,还有本地话、客家话、闽南话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所以别一见到广东人就让人家说广州话,毕竟正常情况下,一种方言肯定不是人人都会说。

广西也不是人人都唱山歌,山歌确实是两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山民们在群山之中生活,平时喜欢唱山歌解闷。
山歌的调子大致固定,想唱什么就填什么词,有点像古代的词牌、曲牌。但两广的平原地区并不流行山歌,那里的老居民喜欢本土戏曲和咸水歌,也别有一番韵味。
在互联网上,外地朋友们对广东还有个小误解,觉得广东普遍很富有,遍地是黄金。广东的GDP确实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也不例外。
但是广东经济发达的地方主要是珠三角和部分沿海城市,内陆山区居民的生活还是比较质朴,有不少人外出务工。
“穷广东,富广东”这句俗话便能大致概括广东的经济状况。
至于广西的经济情况,这些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早期互联网上流传的经典谣言,说广西人都住山洞,那简直是无稽之谈。广西一般村里看到的都是小楼房,即便面积不大,也是红砖建造的房子,哪有什么“山顶洞人”呢?
两广有一句俗语:“一样米养百样人”。
每个地方都有言行、性格、思维、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一样的文化和习俗。这些刻板印象,我们平时开个玩笑就好,可别太当真。毕竟咱们两广地区丰富多彩,岂是三言两语、几个刻板印象就能概括的呢?
文本素材来源@地缘志
[赞][赞][赞]
我大广西说白话的即粤语的人比较多约四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