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久战到贸易战:毛泽东战略思想下的中国破局之道

雨竹与世界 2025-04-14 02:27:44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论断不仅指引了中国抗战的胜利,如今,当我们审视中美贸易战,《论持久战》中的经典名言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为我们提供深刻启示……

2018年,即特朗普第一次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他便向中国发动了“贸易战”。2025年1月,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总统任期后,立即主张“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将贸易政策视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关键部分,要增强美国工业和技术优势,减少对他国依赖。3月4日,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表示将于4月2日开始征收对等关税,农产品关税也于当日生效。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措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加上原有的20%关税,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总关税税率达到54%。4月7日,特朗普称若中国未能在8日前取消34%的关税,那么美国将从9日起对所有中国产品进一步征收50%的关税,即美国对中国所有商品的关税将达到104%,涵盖几乎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这种“关税风暴”的冲击力度远超2018-2019年的贸易摩擦。经济学家估算,这一政策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84%,使中国GDP增长减少约2.5个百分点。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方迅速且果断地公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4月4日,中方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随即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同时,中方将暂停部分商品输华,还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而在4月10日凌晨,《财联社》等权威媒体发布消息——特朗普明确表示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时。意思很明显,目前,除了中国对美国进行对等反制关税措施,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已“跪”了。那已跪下投降的国家就能暂时喘口气,中国则无法暂停。

另外,特朗普也表示将“很快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所以第二轮的关税战将进入到第二阶段,即聚焦于“特定领域关税的中国问题”,把中国拖住后,美国再和其他国家谈判。看上去,这个老小子似乎成竹在胸,非要用“关税”这根大棒,让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就范。然而,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东方数千年,在不同的时间段,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可每一次犹如凤凰涅磐一般,浴火重生。我们不惧怕困难,更无畏任何挑战。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无论是2018年至2020年的“1.0”贸易战,还是“二进宫”特朗普发动的第二轮贸易战,其本质就是特朗普抛开多边贸易体系,想搞以美国为中心的轴辐式贸易体系,以重构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重构现有世界秩序,这一想法听上去就有些天方夜谭,即使成功,也是美国以损害大多数国家利益为前提。这也牵扯到美国挑起贸易战的三大目标——获取经济利益、转嫁国内矛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因此,中美贸易摩擦具有“持久战”特征,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从经济结构看,美国试图维持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高端地位,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反观中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5G、高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这必然会冲击美国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结构的冲突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所以美国为何会对中国华为等科技企业进行疯狂制裁?背后是对中国5G技术领先的担忧,阻碍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从政治层面讲,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贸易摩擦成为其政治博弈的工具。美国国内政治受不同利益集团影响,一些势力出于政治目的,不断推动对华贸易限制措施,以迎合部分选民或利益集团的需求。这种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贸易摩擦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变得更加复杂和持久。

何况美国长期主导全球经济秩序,而中国的崛起推动着多极化发展,双方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贸易话语权等方面存在分歧。此番种种,决定了中美贸易战难以在短期内结束。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与80多年前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颇为相似。“贸易摩擦”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其血腥和残酷性,并不亚于两方士兵真刀真枪的捉对厮杀。既然是战争,就会有胜方和败方。而如今中美贸易摩擦中,类似“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也时常不绝于耳。“亡国论”者被美国的经济、科技优势所震慑,过度夸大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极度悲观,甚至主张妥协退让。“速胜论”者则过于乐观,认为中国能迅速迫使美国在贸易摩擦中让步,或者美国会很快因自身问题放弃贸易摩擦。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美国内部的政治分歧、经济结构矛盾等因素,对贸易摩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过于天真地认为美国企业因贸易摩擦遭受损失就会迅速推动政府改变政策,却没有考虑到美国政治背后复杂的利益集团博弈以及其长期战略意图。这两种观点如同抗战时的“亡国论”与“速胜论”一样,都是主观和片面的。它们没有全面、客观地分析中美贸易关系的本质以及双方的实力对比、发展潜力等因素。今时今日,借鉴《论持久战》思想,中国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时应坚持持久战战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制定合理策略。战略上,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因为中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和潜力,庞大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更不能害怕美国长时间的封锁。借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中国人不怕封锁,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都解决了”。战术上,要制定灵活应对措施。针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中国应精准反制,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受影响企业转型发展,以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

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中国还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方面,充分调动国内企业、民众的积极性,形成应对贸易摩擦的合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争取国际支持。正因于此,4月8日,中方高层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了电话。通话的内容,无非就是中欧如何反制应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总之,由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进行到这一步,早已开弓没有回头箭。而87年前,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点破了“强弱转化”的规律。今天,中美贸易战的本质仍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的持久较量。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1938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攻势,我们需要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他老人家的名言早就启示我们:胜利不属于焦虑的霸权,而属于保持战略清醒的进步力量。

0 阅读:0

雨竹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