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工大深圳校区当老师!”今天,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

读特新闻 2024-09-10 19:04:04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为人师者幸福感从何而来?在哈工大深圳校区做老师是什么体验?9月10日,第40个教师节之际,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5位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对校训“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解读。

据悉,在哈工大深圳校区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这5位教师代表是同学们票选出来“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在学生们的评价里,他们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治学严谨、德才兼备。在5位老师眼中,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学生有哪些优秀特质?他们对学生又寄予了怎样的期望?今天,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

王秋生:为人师好

1982年至今,理学院教授王秋生已经站在讲台上整整42年了。回想这42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一门209人的大课,课程结束后,209名学生都给予了这门课程满分的评价。他感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为人师好’。”

对于“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王秋生总结为严格的师功、师规、师德、师为。他认为,在课堂上不光是教会学生几个公式、几个理论,更多的是正确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教学要想做到“功夫到家”,最重要的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专业课程、热爱三尺讲台。

严质彬:教师要做AI做不到的事

在理学院教授严质彬看来,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在于,过去以知识点介绍为主的传统课堂,其吸引力正不断减弱。而机会在于,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关注到人本身,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年轻人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严质彬认为,教师要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首先就是爱和激励。“我喜欢学生,喜欢看着他们清澈见底的眼神,跟学生们在一起,我觉得非常快乐。我喜欢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非常纯粹的事情,置身于这个环境里,我感到非常幸福。”

朱旭:讲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旭,是一名海归教师。2016年,她选择加入哈工大深圳校区,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开放创新的城市环境深深吸引着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朱旭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有温度的引导者,让学生感受到爱与真诚。从专业知识到人生规划,她认真对待每个学生不同的困惑和需求,因材施教。

“我希望用仁爱之心,引导学生成长为终身学习、乐于分享、具有正能量的人。”对朱旭而言,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深知教师的价值观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因此她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不断丰富专业素养。

杨国俅:言传身教,是做老师的基本原则

从求学到工作,理学院副教授杨国俅从未踏出过哈工大的校门,他笑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哈工大人”,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俅俅”。谈到跟学生的相处,杨国俅说自己跟学生没有“代沟”,也喜欢跟他们互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

在杨国俅看来,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言传身教是做教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他认为要教好学生,最重要的是认真研究自身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具备耐心。“教学是慢活、细活,不能着急,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夏文: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夏文,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他看来,这些书本外的知识,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至关重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夏文常用这句诗鼓励年轻的同学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要满怀希望、努力拼搏。

对夏文来说,能作为引路人带领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正向输出的过程。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操作系统设计赛中,夏文带领的学生团队获一等奖的数量,已连续3年全国第一。“当我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全国竞赛的领奖台上,看到毕业生们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内心充满了获得感。”

0 阅读:13

读特新闻

简介:读懂深圳,读懂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