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王中军谈华谊危机: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

HR新逻辑 2021-07-25 16:23:34

《酌见》某一期,俞敏洪访谈了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中军。

两人在小酌一杯的短暂时光中,谈了这几年华谊集团的发展和困境,小逻辑看了以后,有很多的思考,整理了几点分享给你。

01

是不是开创者不重要

是不是持续创新者至关重要

首先谈谈华谊兄弟的发展背景。

华谊兄弟有两个“王”,是北京长大的大院子弟。一开始出来工作的时候,“大王”王中军选择了国家物资总局出版社,“小王”选择了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都是那个年代里特硬的体制内“铁饭碗”。

但是两兄弟的野心不止是这样平淡如水的安逸日子,于是他们跳出体制,选择了创办广告公司。1994年,华谊兄弟正式成立。

那时候,国产电影基本上都是由国有制片厂或港资、外资电影公司制作,民营电影公司还没有发芽。

直到1998年,还在主营广告业务的大小王,经朋友介绍参与了英达拍摄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又因为缘分,在开机宴上认识了英达的老朋友冯小刚。

刚巧大小王欣赏冯小刚的才华,刚巧冯小刚也渴望加入京圈的机关大院圈子。于是,1999年,华谊参投的冯小刚作品《没完没了》上映。影片最终豪取3500万的票房,成为2000年票房最高的国产片。

而当年全国总票房仅8.6亿元,这一部电影的票房占比就达到了4%。 2001年年底,《电影管理条例》获得通过,国家开始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片。

华谊顺势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成功转型成为主营影视制作的企业。 2009年,华谊兄弟传媒公司作为第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市值最高的时候,高达894亿元。

华谊兄弟无疑是中国民营电影企业的开路者,但,是不是开创者不重要,是不是持续创新者才至关重要。从最近几年华谊兄弟提交的成绩单来看,明显后劲太弱。

储备的优秀剧本不足、能扛票房的影片冲不上排行榜、艺人和导演的合约也越来越少、在日渐成熟的电影市场没有创新……

这些,都是华谊兄弟面临的严重危机。能否完美拆解,直接决定了华谊还能在电影市场上活跃多久。总的来说,这位老大哥已经被光线传媒等众多后起之秀超越。

02

领导者的管理决策

聚焦战略很关键

从影视圈大势,到连续走下坡路,都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中,领导者的管理决策是否聚焦战略是很关键的因素。在《酌见》中,王中军坦率的承认自己的管理决策有问题,主要提到了3点:

第一,作为管理者,对整个市场走向没有正确的判断,甚至没有去做判断;第二,对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判断不清晰,比如是否该融资是否该减持等;第三,对于这几年的困难(《手机2》事件带来的股价下滑、口碑下降等后遗症),过于乐观看待。

从华谊过往的一些动态和新闻消息来看,小逻辑认为主要是以下的管理问题:

1)对制片要求的错误管理导致人才的流失。

原华谊签约电视剧制片人李波接受采访时曾提过他的离职原因:

“公司和我们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老板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度,但一旦出现投资超额、达不到要求的回报率等情况,我们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甚至被淘汰……五年做了八部戏,几乎没有停下脚步的时候。”

另一方面,华谊对于主控的影片上,导演和主创团队的选择要求很高,基本上只考虑已经很成熟的“老炮儿”。

比如冯小刚、徐克、张纪中等,但是大导们的作品,制作成本和周期要求也相对普通导演更加苛刻。在当时的国内影视环境而言,影片的制作对制片人才的需求很高,人才的储备不足,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产出量和公司业绩的稳定。

2)对错误的人群使用正确的股权激励。

在王中军看来,做影视企业和做其他企业一样,让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就能有效激励员工去创造价值。华谊的前董秘胡明更是认为,影视公司给予签约明星股份,更能激励和挽留明星,明星成为股东后会更为影视公司卖命,同时还能利用明星效应刺激市场关注和投资热情的策略。

后面的故事证实,他们的预判是错误的。2009年华谊上市,股东名单里星光熠熠。当时的华谊当红小生黄晓明在上市前以每股3元的价格认购了180万原始股。

上市那晚,黄晓明资产直接过亿;冯小刚一夜“膨胀”2亿的神话火遍全网。

(华谊敲钟,股价浮动时冯小刚忍不住咧嘴大笑)

但是一年后,黄晓明卖光了手上的华谊股票,转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冯小刚、李冰冰等明星股东也和黄晓明一样,在股价高涨时选择清仓走人。

股权激励的方式非常好,但你要选对被激励的人!

3)对战略布局的错误判断耽误了主线的进度。

在《酌见》中,俞敏洪提到王中军的“华谊三布局”现状。这个三布局是指影视布局、实景布局(文旅产业)、互联网娱乐布局。

王中军略显尴尬,显然,在这几年处于危机下的华谊,撑不住三驾马车同时前进。早在2014年,王中磊就发表过自己的“迪士尼”梦想:“在中国的20个核心城市开发旅游小镇、电影公社,每年如果有6000万游客,就会有100多亿门票收入。”

想法很美好,但是实景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对于华谊而言也是笔难消化的数字。事实上,华谊的实景娱乐IP打造会比迪士尼难度大很多,毕竟迪士尼在分散的电影和IP中是可以组合成一个大家庭的,但是华谊的电影类型(比如同时体验《集结号》与《私人定制》)就很难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

领导者的管理决策,要聚焦企业发展的战略,并且是做出正确且有效的决策,才能领导组织往目标前行。

如果想要的太多,只能模糊焦点,顾此失彼。

03

危机处理的能力

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

1)影视主业上的危机

上市后的华谊内部一度被要求加大电影业务的投入,以保持行业领导者的“大哥”地位。但到了2019年,王中磊在内部信中提到,过去的战线过长、投入太大、公司负担过重。这一年除了《八佰》以外,主控电影的成绩是空白的。

王中军对于这个情况,反思了华谊前几年在投资上审核松懈的问题,他提到:公司的绿灯委员会这几年对于影视项目的审批太粗放,几个亿成本的戏两句话就拍了。

华谊最初进入影视行业,每部电影都研究得仔仔细细再考虑投资,连冯小刚的《集结号》在资金问题上就考虑了两个月才定下来。

基于这个危机和反思,王中军在2019年重回绿灯委员会,打算重新主导电影业务板块。

2)人才出走的危机

华谊曾经的王牌,除了影视制作,另一张王牌就是明星。王京花作为一个金牌经纪人,掌管着华谊艺人经济业务,手下带着陈道明、李冰冰、任泉、刘嘉玲等大咖。

华谊明星榜的黄金时期,拥有中国影视行业超过一半的艺人资源。

然而2005年王京花与华谊合约到期,选择自己创业,带领陈道明、刘嘉玲等十几个艺人跳槽到橙天娱乐。

后来华谊重金并购艺人经济公司,聘请了大量经纪人去巩固华谊的艺人经纪业务。

近几年,艺人的自主意识更强烈,大环境也变了一番,个人工作室的模式兴起。这样的现状下,华谊失去经纪业务的分成,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收购艺人公司,以保证公司影视制作的运转。

3)成也小刚,败也小刚

华谊自从参投的冯小刚作品《没完没了》取得之后,很多年里几乎是和冯小刚强绑定的状态。业界甚至笑称“小刚一咳嗽,华谊就要感冒了”。

冯小刚的作品口碑和票房也成为华谊的年度成绩单和晴雨表。可以说,冯小刚的黄金时代,也是华谊登上“中国娱乐第一股”的黄金时代。

而2018年,冯小刚开启《手机2》项目,崔永元撕开影视圈的税收问题,在中国影视圈掀起了轩然大波。华谊兄弟开盘几乎跌停,市值直接蒸发20亿元,影视传媒股在当天市值蒸发上百亿。直到现在,华谊还没有真正缓过来。

04

写在最后

在访谈过程中,俞敏洪问王中军,有什么能给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建议,王中军的答案是:一定要培养学习的能力。

其实,这个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是指个人,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去精进某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或是丰富自己的眼界和内涵。

更是指组织、企业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坚持创新的动力。毕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

0 阅读:220
评论列表

HR新逻辑

简介:HR新逻辑是专业的HR管理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