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6日,微风浮动,方志敏的手脚带着镣铐,身躯笔直,毫无恐惧之意的一步步走上刑场。
当他伫立在赣江江畔,沉默了几分钟后,回身坚定的说道:“来吧。”
那年的方志敏才36岁,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

每当他女儿方梅回忆到这里时,她就久久不能回神。她说:“父亲那几分钟里的思绪,我大概一生也理不透了。”
方志敏同志牺牲了,但他遇事沉着、临危不惧、一生清贫的宝贵品质却流传了下来,值得子女们一生学习。
那么方志敏的子女,牺牲后生活得如何?他们之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呢?
做子女的榜样方志敏的5个孩子分别叫做——松、柏、竹、梅、兰。这几个字来源于他最爱的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这几个字就像他这个人一般,高尚廉洁、一生清贫。而这份期望,也被他寄托给了几个子女。
方志敏的大儿子叫方松,因为夫妻二人忙于工作,所以没有时间照顾他,便将他送到了江西老家弋阳,由奶奶抚养长大。
方松曾经被国民党抓去当过壮丁,后来在乡亲们的努力下,被安全地解救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方松才终于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团聚,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但就在1950年,方松因病去世,那时他才27岁。

方志敏的次子叫做方柏(后更名为方英),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去了延安,在那里方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为父亲是烈士的原因,所以方英和弟弟方明有一个人可以去苏联留学。方英知道自己的成绩没有弟弟好,人也没有弟弟聪明,所以就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方英回到江西,成为了南昌洪都机械厂的一名干部。他像父亲一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30年。
方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甚至在他退休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就是烈士方志敏的二儿子,他的堂伯是江西省的省委书记。
方竹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方明。从苏联学成归来后,他被分配到了江西拖拉机厂担任工程师。
和哥哥方英一样,方明也一直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后来他还担任过南昌市政协常委,但在2005年病逝了。
小儿子方兰,是几个子女中“官位”最高的,他曾经担任过南昌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方兰在任职期间,同父亲一样清贫。他曾经在采访中说,父母没有给他们几个子女留下任何的金钱或者人脉,但是父母将自己最宝贵的品质给了他们,那就是“清贫的品德”。
他还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把自己的稿费和父亲生前作品的稿费,捐给了革命老区,建堤坝、修学堂,其中在弋阳县缪家村就修建了一所缪家村小学。”
“但是去年我们回去看的时候,学校的屋顶漏水,变得破破烂烂的,看到母亲当年的心血变成了今天这般摸样,我心里非常难受。”说到这儿的时候方兰哽咽了起来。
方兰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关注到这所小学,如果是一两万的话,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出,但是询问过后才知道,一整个屋顶的修缮,需要十几万,他们实在是负担不起。
方志敏的女儿方梅,是在1932年冬天,国民党进攻苏区,大部队转移的途中出生的。
当时,缪敏被搀扶到当地百姓家中。为了不惊动敌人,只能自己生产,甚至是自己将孩子的脐带剪断,然后在无奈之下把哭闹中的孩子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

方志敏牺牲后,敌人四处寻找方梅的下落。为了方梅的安全,她的养父决定将方梅改随自己的姓。当时的方梅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但养父家中并不富裕,所以直到18岁,方梅也没有上过一天学。
1949年8月,全国即将迎来大解放,缪敏思女心切,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方梅。在得知她从来没有上过学后,立刻把她送到了江西省上饶地区的烈士子弟学校读书。
方梅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四年后学有所成。而后去到了江西省航运管理局工作。
方志敏的子女一直将父亲作为榜样,低调清贫地生活着。
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也是共产党员。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方志纯历任江西省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江西省副省长,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江西省省长,江西省政协主席等职。
任职期间,方志纯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侄子、侄女们任何特殊的待遇,方志敏子女得到的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就是方志敏的亲人们,这就是烈士的后代。
革命烈士方志敏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是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了共产党。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
1934年11月,方志敏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

他们和主力军的前行方向一致,但他们的任务则是牵制敌人的兵力,掩护主力军进行转移。这也就意味着,方志敏带领的红十军团随时都会有人牺牲。
1935年1月,面对敌人比自己多7倍的兵力,他们不畏生死,奋勇抗敌,奈何敌我兵力悬殊,红十军团连连败退,最后被逼到赣东北边缘。
谁知,敌人早已在这里埋伏,方志敏和参谋长粟裕带着仅剩的800多人冲出了封锁线,但还有2000多名红军被困在包围圈里。
方志敏紧急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他说:我是部队的主要负责人,我不能走,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敌人。
随后,只身一人回到了被困将士的身边,他与2000多名红军战士苦守怀玉山。此时天空中大雪纷飞,敌人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最终方志敏被敌人关进监狱。

发现方志敏的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一分钱也没有搜到。这令他们大吃一惊,他们不敢相信,这么大的“官”身上竟然没钱。
面对敌人的质疑,方志敏义正言辞地说:“我们革命是为了百姓过上好生活,不是为了赚钱。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这样的精神也在今后的时光里,不断影响着他的子女们。
美联社记者,曾经在国民党抓到方志敏后说出这样一句话:“戴着手铐、脚铐站立在铁架车上的方志敏,他态度激昂,让下方的群众无比敬佩。即使是蒋介石参谋部的军官也是如此。”
落入敌人之手的方志敏,不仅没有妥协,而且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战斗。

看不惯国民党的人比比皆是,方志敏在狱中先后争取到了有革命志向的胡逸民、高易鹏等人,最重要的是,看守所的代理所长也在向方志敏这边倾斜。
胡逸民、高易鹏二人更是辗转4次,也要将方志敏的手稿送出去,凌凤梧也把他脚上重10斤的镣铐换成了3斤半的。
方志敏入狱不久,其妻缪敏也被敌人抓捕到了,被困于南昌女子监狱,与方志敏所在的监狱只有一墙之隔。
蒋介石曾亲自劝他归降于自己,并承诺让他担任江西省主席一职,但被方志敏拒绝了。他从来只有一句话:“你赶紧下命令执行吧。”
蒋介石见多次劝说无果,也不再浪费时间,直接下令将他秘密处死。
在监狱中,方志敏笔耕不缀,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策略》、《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重要的著作。

方志敏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的品德却名留青史。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选择合作,一同驱赶外敌。共产党同国民党方面多次进行商议,这才解救出了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但那时,她再也见不到丈夫的身影了。
舍小我,为大我方志敏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国民党当局就已经将他视为了心腹大患。他们觉得,既然抓不住他,那就从他的亲戚下手。
当时,方志敏的大伯惨遭国民党杀害,家族的房屋也先后被烧毁10余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有一次,母亲和婶婶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找到了方志敏,希望能要一点钱做条裤子,再给婶婶买点食盐。
看到母亲和婶婶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方志敏心中甚是过意不去。

一来自己常年在外行军打仗,没有机会侍奉双亲,二来他和堂弟方志纯都在部队中,家里的田地无人帮忙耕种,自己也没钱补贴家里。
他含着泪对母亲说:“我是省苏维埃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饷银肯定会发的,但是现在党内有困难,我必须做出表率,让其他的饷银能按时发放。家里生活的困难我也知道,但这都是暂时的,将来会过上好日子的。”
1931年的某天,时任景德镇商会会长的陈仲熙,到横峰县谈工作之事,结束后来到方志敏家中拜访。
既然是拜访,肯定不能空手去。他带了一块墨绿色平绒布,准备将它送给方志敏的夫人缪敏。
缪敏见到后甚是喜欢,但她知道自己丈夫的为人,肯定不会让自己收下这份礼物。于是她对方志敏说:“要不我们把它买下来吧。”
方志敏听后脸色骤变,他生气地对妻子说:“花钱买也不行,你这是变相受贿。”说完便将布还给了陈仲熙。
缪敏觉得,这就是一块布而已,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添过新衣服了,孩子们也是。于是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方志敏见此,语气也软了下来说:“谁让你是我的妻子呢?”
甚至有一次,缪敏被捕,方志敏的妻兄想将自己的妹妹保释出来,问他要400大洋。
结果方志敏却说,任何钱财都来之不易,一块大洋就能解决农民一家一个月的生活,更不要说400大洋了,我们还是另想办法吧。

最后,还是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救出了已经坐牢40多天的缪敏,
方志敏一生为民,对自己的亲人也从不徇私,这在后来也得到了亲人们的谅解。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也坚决不低头。
方志敏的胞弟方志慧作为红军团长,血洒战场;堂兄方远杰在家乡的农民运动中献身。
可爱的中国在《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方志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望和美好的憧憬。

在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看来,文中的每一句都蕴藏着父亲对自己、对所有中国人的期许。
90岁的方梅每每想起自己的父亲,心中就充满了感慨 :“父亲呀,您笔下 ‘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到了。”
方梅对父亲的印象来源于身边人的描述,奶奶曾经说过,父亲长的很是好看。养父母也说过,每次到你父亲讲话的时候,大家都围上去,听着他的发言,浑身的血液都好似沸腾了起来。
其实,方梅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她四岁的时候。当时方梅身上生了溃疮,父亲专门为她送来了治疗的药物,并说道:严冬的梅花,生命力是最强的。

解放后,母亲找到了她,送她去烈士学校读书。直到21岁时,方梅才终于能看懂书父亲书中的内容。
方梅读了父亲所有的作品,可当她读完《可爱的中国》时,她才真正的认识父亲,明白了他说的话。
自那时起,方梅便暗暗发誓,既然没办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那就继承父亲的精神和气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958年夏天,方梅被调到了瑞金大学,参与到了图书室的筹建工作。方梅后来说,自己特别怀念在那里的时光。她可以自由自在的读书、写日记,对父亲的了解也更深了一步。
1972年,方梅又去了江西省航运管理局工作,直到退休。
在1986年的时候,方梅彻底的闲了下来。于是开始着手为父亲写传记的事情,为此,她几乎走遍了父亲生前到过的每一个角落。

方梅有一封万能的介绍信,信的落款处有江西省航运管理局的章。
信中写道:“兹有我单位共产党员方梅同志,系方志敏女儿,因采访父亲事迹需要,请配合采访为盼。”正因为有这封信,方梅的采访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那时候没有录音设备,一支笔,一个本子就是方梅采访用的所有东西。采访笔记最后都有了几百万字。
前期的走访完成了,从1995 年开始,方梅就扎进了《方志敏全传》的创作中。这期间,方梅得了严重眩晕症。
但她依旧坚持到室外锻炼,不想被病魔打倒,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创作还没有完成。后来她真的成功了,身体逐渐好转,于是继续创作。
当写到最后一章《为了可爱的中国》时,方梅已经控制不住眼泪,任由它留了下来。

方梅描述着父亲在敌人监狱中的一点一滴,她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爱。
写到,父亲被敌人杀害前说出“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时,方梅忍不住的放声大哭……
她的双手因为写字太多,已经严的重变形了,手指第二节关节处只能打弯,不能伸直。
她说:“这是写字弄的,这些年我写父亲,反反复复地写,写了几百万字,手就成这样。”
方梅常常问自己,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间想了些什么呢?“那几分钟里的思绪,父亲想的肯定是他梦中的新中国。”方梅说。

1999年,方梅创作的《方志敏全传》出版,她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方志敏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他们的子女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只能充满深深地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