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在开国将帅群体中,不算脾气很差的一类人,但是他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所以特别容易得罪人。1953年5月,杨勇被毛主席调往朝鲜半岛,担任志愿军20兵团司令。他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制定金城反击战的作战计划。
杨勇去朝鲜,是彭德怀举荐的。彭德怀在1953年4月回国主持军委工作,并继续兼任着志愿军司令和政委。一天,他将杨勇和王平喊去办公室,没有寒暄,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他们二人到志愿军20兵团工作,一个做司令,一个做政委。
临行前,王平和杨勇去跟彭德怀告别,并请示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杨勇和王平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将,彭德怀认为作战方面的事不用多管,他们自己处理得好:“朝鲜的情况你们自己去了解,就不给你们带什么条条框框了。”
彭德怀只给出了一句注意个人安全的忠告:“要选一个经验老道的司机。朝鲜的路不好走,你们20兵团那边更是山路很多,加上敌人的飞机时不时来轰炸,有个好司机很重要。”杨勇和王平的入朝,是被彭德怀寄予厚望的。
在1953年初,志司就有在金城前线组织一个大反击的想法,所以在杨勇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后,志司立即批复同意。金城反击战的具体指挥,也是由杨勇来。这是杨勇首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五个军超十万人,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
五个军中,54军和21军是新入朝的,属于第二梯队,还没跟敌人交过手。54军是原四野的,21军是原三野的。60、67和68军,都是出自华北军区,是20兵团的老部队。
敌人装备优势巨大,我军必须集中兵力优势,进行逐个击破。杨勇的想法是:集中4个军和所属的炮兵、工兵、坦克部队,分别组成东、西、中三个突击集团。这是我军的老战法了。
杨勇随后召开作战会议,宣布自己的想法。与会众人无不支持,还说下面的指战员们求战心切,早就想狠狠打击敌人了。见大家都同意,杨勇便宣布起对各军的具体作战安排,最后问有没有其他意见。
这一仗不同以往,过去一直担忧而未能解决的后勤问题,这次将不复存在。杨勇说:“你们只管打,饭有吃,弹药管够!”正当所有人都兴高采烈的时候,54军军长丁盛虎着张脸不高兴了。别人问他怎么了,他说给54军的任务太轻了,然后发了几句牢骚,其中一句就是:“司令员搞华北山头,重要任务都给华北的老部队,不分给我们。”
丁盛的话很多人都听到了,包括杨勇和王平。他们没有选择当众批评。会后,王平把丁盛喊到自己住处来。他没有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和教育,而是先对丁盛的求战想法和心情表示理解,然后才说丁盛的当众讲话不太妥当,不利于统一指挥。
丁盛不太服气,他心想事实就是这样,还不让人说了啊?王平见状也不恼,跟他详细解释起这场仗各个军的情况:“这次是名副其实的合成军作战,部队有华北的,有一野的,有二野的,还有你们四野的。再说你讲司令员搞华北山头,纯属无稽之谈嘛。他不是华北出身,他是二野的,他搞什么华北山头?你说我搞还多少有点。”
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丁盛一下就明白过来,向王平承认自己的错误。丁盛走后,王平把这事告诉杨勇,还说政工干部一定要深入战争,才能解决那些指战员的问题。
杨勇听后哈哈大笑,反问道:“你真把丁盛的问题解决了?你把问题搞错了。”王平感到很奇怪,这怎么没解决?什么问题搞错了?杨勇解释道:“他是认错了,但他说那样的话,不就是一种消极的抱怨吗?他是嫌我们给他的任务太轻、出国一趟什么事没干太闲了。”
王平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商量后,他们一致决定给丁盛和54军加码。这个码没加错,丁盛和54军在随后的金城反击战中,大放异彩。这一仗,54军涌现出许多令人称赞的战斗英雄。
最后直到1958年与杨勇一起回国,丁盛和54军也没有再打过仗。若不是丁盛用这句牢骚“抓住机会”,最后不打一仗就离开朝鲜,那真是莫大的遗憾。
多年后,丁盛说起此事:“我跟杨勇是不‘打’不相识。”